而王辯本人,在大隋和衛公之間,審時度勢,更願意選擇衛公。

做通了自己的內心,王辯做事極其積極。他知道自己在親重程度上比不得衛公的那些舊將,能力也算不上超凡突出,因此唯一能做便是恪盡職守,盡心竭力,謹遵衛公之命。

作為緊鄰河南青州的部隊,王辯其實一早便做好了東進的準備。衛公命令送到聊城的第三日,王辯便誓師拔營,率軍渡河。

三萬將士,威武雄壯。上百艘戰艦,披荊斬棘。

很快眾人渡過黃河,到達齊郡的地盤。

連明此時也跟著控鶴衛一同東進,在軍中作為三軍的嚮導。

王辯根據連明述說的情況,猜測王薄應該不清楚隋軍主力東援的訊息。因此為了合圍王薄主力,乃命令大將蘇邕率領軍中輕騎東進,從歷城之南,繞道王薄大營東面,堵住王薄所部東逃的路線。

又命令徐虎子率一軍之眾,向東渡過濟水之後,沿著濟水南岸向北,匯合羅士信部,圍殲顏宣政匪部。

而王辯則親率控鶴衛主力向東,迎戰王薄大軍。

王薄與顏宣政的匪軍加起來大約有五六萬人,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裹脅的流民。當然二人為匪多年,手中也有一支可信賴的匪軍,不過數量並不多。

此時控鶴衛主力東來,足足盡三萬,且多是久經沙場的精銳,這就不是王薄與顏宣政二人可比的。

王辯的大軍一支到歷城西面十多里的地方,王薄的斥候才發現。一支上萬人的部隊突然趕來,王薄心中大驚。

眼看這支部隊,風采卓然,人馬如龍,王薄心中畏懼,便有心撤退。只是對方突然趕到,雙方隔著不過十幾裡地。一旦其部貿然撤退,還沒有收拾完,對付怕是就會趕到。

在撤退的時候遇上這支部隊,王薄不用想也知道其軍必然大潰。

於是王薄只得硬著腦袋迎敵。

河北隋軍的強大,不是個人戰力的強大,而是黃明遠建立的一套系統的強大。一是軍功受田系統,使得士兵無論在何時,都沒有後顧之憂,即使戰死沙場。

另一點便是河北隋軍訓練機制和作戰機制。

河北隋軍是統一徵兵,統一訓練,按照黃明遠設計的步兵、騎兵、弓兵操典,每一個士兵幾乎都是流水線上的生物。

而戰時根據不同的地形,士兵擺出不同的陣型,迎擊敵軍。

或許在迎敵的時候稍顯死板,但馬、步、弓、車、砲等兵種配合有序,相機合作。因為相互演練多次,甚至無需指揮官指揮,便能輕鬆迎敵。

甚至連撤退、敗退都有訓練,戰場上士兵完全按照訓練,無需發揮,便可應對自如。所以河北隋軍才會強大無比。

望著準備列陣的王薄匪軍,王辯一揮手中的令旗,身後的大旗隨之開始搖動。各部聽令,開始壓著步子,向著匪軍,緩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