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遠為了徹底將李淵扼殺在搖籃之中,給李唐設定了太多阻礙,而對於李唐威脅最大的,並不是潼關一線或者是蒲坂一線、漢中一線,因為這些軍隊多是據守,或者是與唐軍相持,還沒有對關中腹地產生威脅,真正插在李唐肚子上的一把刀是豐州軍。

作為黃明遠的核心嫡系,自是承擔著最艱鉅的任務。

似乎從黃明遠離開豐州之後,豐州軍便陷入了沉默之中,有些乏味可陳,但實際上,整個豐州,仍是按照黃明遠的意志,快速向前發展。

到今天,豐州除了為黃明遠提供了數以千計的良吏,數以萬計的工匠,還擁有北方最大的鐵廠,最大的煤礦,最大的銀礦,最大的內陸鹽廠,最重要的軍械生產地,最大的養馬場,最大的棉花養殖基地,最大的蒲桃、寒瓜生產地,最大的蒲桃酒生產基地,最大的羊毛製品基地,最大的紡織基地·····等等等等。

整個豐州,是天底下生機最盎然的地方。

豐州二郡,人口從最初的幾千戶發展到今日的二十二萬戶。

在這裡,黃明遠普及了十多年的識字教育,從老人到孩子,幾乎都識得幾個字。

在這裡,黃明遠普及了預備役制度,提倡武風,整個豐州,十多萬壯丁,拉出來便是一支軍隊。

在這裡,黃明遠實行農場、馬場等制度,不僅不需要中央提供糧食,每年還有盈餘。

在這裡,才是黃明遠真正的主場,真正的根基之地。

李淵在晉陽起兵後,豐州也不可能再獨善其身。雖然豐州是關中最重要的北方屏障,但因為陰山往北,還有安北都護府,所以此時豐州暫時不需要那麼多軍隊。

黃明遠乃下令,以豐州之兵建陰山衛。

之前的龍驤、虎威、鷹揚、豹韜、控鶴、武驤六衛,皆是以動物作旗幟,也是以動物命名。但陰山衛不同,為表彰他們曾經的赫赫戰功,以陰山命名,旗幟上繡著陰山與長城。

陰山衛以黃明徵為總管,以九原郡郡尉王虎臣和虎牙郎將左車輪為副總管。

而原來的九原郡與榆林郡合併為九原郡,以闕諶為太守。而於崇擔任關北轉運使,兼領延安郡太守。

雖然此時延安郡尚不在黃明遠手中。

豐州在編軍隊,包括九原、榆林二郡郡兵,再加上北寧、大利駐軍,約兩萬三千人。

黃明徵和於崇又招募勇壯萬人,補入軍中。其中兩萬人為陰山衛,負責南下,而一萬三千人為九原駐軍,由闕諶統帥,負責鎮守九原。

九原之地,若單論面積,實際上比整個關中還大。

九月三日,黃明徵率領兩萬陰山衛南下。

黃明遠手中在關北的力量,除了九原、榆林兩個嫡系郡,還掌握了鹽川郡、朔方郡、雕陰郡的部分力量。

但是三郡並不安穩。

陳乂擔任太守的鹽川郡要好一些。鹽川郡只轄五原(今陝西省定邊縣)一縣,人口稀少,又因為其地有鹽池,已經和九原郡合在一起,成為了豐州的養馬之地和產鹽基地。

而朔方郡和雕陰郡,則比較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