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蜀胡悉足智多謀,可謂是草原上一等一的智者,可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在他算計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在算計著他。

黃明遠攻破平壤,生俘高元之後,楊廣又意氣風發起來,便想著重新收拾一下不聽話的東突厥。

再之後始畢可汗再次前來東都朝貢,規規矩矩,畢恭畢敬,全無往昔的桀驁不馴,其臣服畏懼的樣子使得楊廣一掃東征落敗和楊玄感造反的鬱氣,其意氣上升到頂峰。

楊廣甚至都有些覺得,自己之前大封突厥貴族一事,是不是做的太過了。

眼看楊廣志得意滿,意氣風發,別人不敢跟楊廣進言,但皇長孫楊佶卻敢跟祖父潑冷水。

“大父,始畢可汗雖為我所制,不得已而屈服,但只恐其心中懷有怨懟啊!”

楊佶今年已經十四歲了,楊廣整日帶在身份,讓楊佶參與朝政,手把手地教導這個孫子。

黃維揚與楊佶交好,便轉彎抹角地將始畢可汗的狼子野心說給了楊佶。楊佶倒是深以為然,於是又找了個機會進諫祖父。

楊廣雖然討厭別人進言,但對親孫子的話卻很信從。聽了楊佶的話,楊廣“哈哈”大笑,便說道:“這始畢可汗心中有與我大隋爭長短之心,朕豈能不知。”

楊佶一聽祖父全都明白,便問道:“那祖父為什麼還接受始畢可汗的朝貢,甚至對其寬宏大量,需知養虎為患,後患無窮,不如早除之。”

“沒那麼嚴重!”

楊廣說道:“始畢可汗有野心,但草原上的梟雄,誰又沒有野心呢?只要我大隋兵強馬壯,繁榮昌盛,一個小小的始畢可汗就翻不了天。”

楊廣說得話沒錯,但問題是大隋現在內憂外患,已經到了分崩離析的地步了,只是他還不自知而已。這樣的形勢,如何威懾胡虜。

楊佶想說什麼,但還是沒說出口。

大父不喜人勸,楊佶是知道的。

當然楊廣還是很重視孫子的話,楊佶雖然年紀不大,但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主意,在楊廣看來,這很好。

所以楊廣得給孫子一個面子,始畢可汗的確是有些驕縱過了,雖然現在低頭,但其部並沒有完全撤離漠南,怕是還有想法。雖然不能處置了始畢可汗,但小小的教訓他一番倒是可以,也讓始畢可汗知道誰才是天下之主。

楊廣便密詢裴矩如何限制始畢可汗,以削弱他的實力。

楊廣要教訓一下始畢可汗,這時裴矩獻策,除了多封其部以分其勢,還可想辦法除掉始畢可汗的左膀右臂。

而裴矩建議要除掉的,便是始畢可汗的謀士史蜀胡悉。

裴矩認為,史蜀胡悉對大隋素來有敵意,而且足智多謀,始畢可汗對大隋很多不恭敬的行為都是史蜀胡悉攛掇的,不如除掉始畢可汗的智囊,省得這個史蜀胡悉整日裡攛掇著始畢可汗與大隋為敵。

楊廣深以為然,便同意了裴矩的建議,又命令裴矩前往馬邑郡,秘密除掉史蜀胡悉。

史蜀胡悉是始畢可汗的重臣,在東突厥幾乎有宰相的地位,位高權重,當然不是那麼好處置的。若是明目張膽地弄死了他,始畢可汗不得跟大隋拼命。

所以不能明著動手,只得暗地裡想辦法了。

裴矩到了雁門之後,立刻不動聲色地去信史蜀胡悉,請求東突厥和大隋來一場官方的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