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北連靺鞨(第1/2頁)
章節報錯
淵太祚一路向北逃到扶余舊城一帶,又匯合了駐守北境的其妻弟梅龍。此時淵太祚加上其弟淵建生部、妻弟梅龍部、陳應龍部等兵馬,總計不到兩萬人。
至於帶出的百姓,不超過萬人。
憑藉這些人馬,想戰勝隋軍,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淵太祚倒是有些光棍意氣,既然如此,索性我放棄一切,看你大隋能不能追到這北境荒蠻之地來。
因此淵太祚又讓人傳令鎮守國內城的長子淵產,令其放棄國內城,率領部隊向北來此與自己匯合。
眾人離開了扶余城,才感受到扶余城的好。
高句麗人雖說也是從這片山林裡走出來的民族,可已經離開這裡數百年了,根本不熟悉這片土地。他們靠著農業生活,住在城市裡,骨子裡哪裡還有半分遊牧民族的習性。
眾人俱不習慣遊牧生活,軍中充斥著悲觀的情緒。
淵太祚發現,等待隋軍撤退怕是不現實。不等隋軍撤走,他們便要死在這片叢林裡了。
但前途茫茫,何去何從。
這時部將俞紹先向淵太祚建議,何不向北面的靺鞨人請援,慄末部可是一直對遼東充滿了野心。
靺鞨也是東北一個少數民族,先世可追溯到商周時的“肅慎”和戰國時的“挹婁”。北魏稱“勿吉”,現在叫做“靺鞨”。靺鞨這個名字在中國歷史上不太出名,但他後來有兩個名字人盡皆知,一個叫做女真或女直,另一個叫做滿洲。
靺鞨分為七部,分別為粟末靺鞨(與高句麗相接)、伯咄部(在粟末部之北)、安車骨部(在伯咄部東北)、拂涅部(在伯咄部東)、號室部(在拂涅部東)、黑水部(在安車骨部西北)、白山部(在粟末部東南)。
其中黑水部尤為勁健,是古之肅慎氏。
而慄末部是諸部中最開化的部落,其實力也最為強勁,慄末水(今第二松花江)便是以其族名命名。
高句麗和靺鞨人的關係並不好,歷史上扶餘國便是靺鞨人滅亡的。雙方在扶餘國舊地常有爭端,雙方爆發過多次戰爭。其扶余城所面對的敵人也是以靺鞨人為主。
因為靺鞨並不統一,而高句麗的實力遠強於靺鞨,因此屢屢壓著靺鞨人打。
但這並不意味著靺鞨人實力不強。
慄末部曾“每寇高句麗”,還“其國先破高句麗十落,密共百濟謀從水道併力取高句麗”。甚至還聯絡北魏出擊高句麗。
靺鞨中最強大的是慄末部,部落下又分成數十部,有數萬之兵。
其餘諸部,強大的如伯咄部“勝兵七千”,其餘諸部也各有數千人。至於最北面的黑水部,地廣千里,從後世的佳木斯一直延伸到鄂霍次克海,有幾十上百個小部落組成,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
聽到俞紹先的建議,淵太祚有些沉默。
借兵不是不可以,但請神容易送神難,他擔心即使能擊敗隋軍,怕是又使得靺鞨人紮根遼東,到最後得不償失。
其餘眾人,也不太願意向靺鞨借兵。
雙方打了數百年,實在不好聯手啊。
這時俞紹先說道:“大王,莫離支,我軍實力實在不足,單憑我軍,很難擊敗隋軍。有斥候向南巡哨到扶余城附近,發現隋軍已經駐紮進扶余城,而且修繕城池,安撫百姓,大有常駐之勢。若是如此,我等復國,不知何年何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