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新的御花園(第1/2頁)
章節報錯
老話說的好,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這句話,是在這樣的社會制度之下,最為真實的表達。
想要出人頭地,科舉無疑成了寒門之子唯一的出路。
古人把文學,武學,叫作文藝,武藝。
古人這個“藝”字用得非常好,不管是文學。哲學,或任何學問,修養到了藝術的境界,才算有相當的成就。
學武也是一樣,學到了相當的程度,才稱得上武藝,入於藝術境界,也就是所謂“化境”。
這句古話,相當深刻,從這句話來看,人都有不滿現實的情緒,儘管學問好,本事大,賣不出去,也是枉然。
孟子賣不出去,孔子也是賣不出去,在《論語》中記載著孔子說的:“沽之哉!沽之哉!”
結果到了流動攤位上,還是賣不出去,永遠是受委屈的一副可憐相。
孟子也一樣,現代和將來的人也是一樣,賣不掉的時候,都很可憐。這就是世間相。
過去是將學成的文武藝賣給帝王家。
現在呢?是賣給權貴、工商鉅子、大資本家。中國的知識分子,幾千年來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那些大老闆的買主們,態度都很令人難堪,不僅討價還價,苛求得很,有時候還對知識分子就像對上門兜售的小販一樣,看也不看一眼,一揮手,一個勁兒地比劃著:“去!去!去!”你把黃金當鐵賤賣給他,他也不理,就是那麼個味道。
在古代,尤其春秋戰國間,知識分子第一個兜銷的好物件,當然是賣給人主——各國的諸侯,執政的老闆們。
如果賣出去了,立即就可平步青雲,至少可以弄個大夫噹噹。其次,賣不到人主,就賣給等而下之的世家。
如孟嘗君、平原君等四大公子,一般所謂卿大夫之流,能夠做他們的座上客,也就心滿意足了。
實際上,名義雖稱之為賓客,也不過是一員養士而已。如彈挾當歌的馮援,即是如此。
到了公元前237年秦始皇準備統一六國之時,曾經下了逐客令,當時李斯也在被逐之列,臨行之時,上書勸課,秦始皇覺得有理,於是收回成令,李斯後來因而得以重用。
雖然如此,各國諸侯的滅亡,對養士風氣不能說不是個打擊,這一階段的讀書人,是比較淒涼悲慘的,大多流落江湖,過著遊俠的生活,這就是漢初遊俠之風盛行的主要原因。
當然,這些不過都是外話,只是為了表達這樣科舉的好處罷了。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在涇國之內,蕭讓頗受人愛戴的原因,不然先前蕭勇叛亂,也不會最後那麼快就失敗了。
正所謂,民心所向,是做君王最大的幸事。
李世民不是說過嗎?民為水,君為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蕭讓在這個事情上面,有著絕對的優勢。
再怎麼說,他也是重生的人,現代人的思維,可是有著先天優勢的。
科舉尚且需要一些時間,別的事情也已經安排的差不多了。
閒來無事,蕭讓就想著四處走走。
這段時間天天喝酒,身體已經有些吃不消了,所以還是要感受下生活氣息才可以。
帶著幾個侍從,去往了御花園。
他已經有段時間沒有來過這裡了,從前自己還可以來這裡釣釣魚什麼的,現在也沒有那個興致了。
所謂御花園,也不過就是花花草草罷了,其實也沒有多少的趣味。
當然,宮中不乏能工巧匠,所以園中的花草時常也會變出花樣來。
此時站在這裡,只覺得確實和從前不太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