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戰役正式開始,戰役模式開啟,該模式下,獎勵結算將在戰役結束後統一發放,望周知。——傑克”

“日軍的這個囚籠政策就像是一把鎖鏈,緊緊的套在我們的脖子上,但凡還能喘口氣的人,就想把鎖砸爛!要打就要打他個人仰馬翻!以前的那些小打小鬧,動搖不了日軍的根基,要堅決的、徹底摧毀他們佔據的鐵路、公路還有橋樑,讓他們動彈不得!”副總司令將鉛筆摔在桌子上說道。

“129師各部需準備一個月的口糧,各部沿正太線、平漢線所展開的破襲戰需堅持五天或七天。”129師師部。

王立當然也接到了籌糧的命令:“命令你部於8月19日前,上交十萬斤或更多的糧食。”

糧食自然不是問題,王立最為重視的不是糧食,不是武器裝備,而是他購買的兩萬雙布鞋,這玩意看起來不起眼,但是或許比一個榴彈炮連更能提升戰鬥力。

現在八路軍大多數人穿著的都是草鞋,可是草鞋缺點很大,草鞋太過粗糙,動不動就會把人的腳磨破,造成反覆感染,長時間穿草鞋,腳就會變成扁平足,從而失去長時間行軍的能力。

所以說,這個時期,八路軍需要的更多的是輕武器而不是重武器,最多也就是37速射炮和70步兵炮,畢竟日軍所用的坦克只能算是輕型坦克,首上裝甲只有35毫米以下,37炮已經足夠用了。

在緊張的籌糧結束後,已經是19日夜晚了,他知道,今晚,戰役將正式打響。

自己雖然不在前線,但是他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前線的將士們可以少受一點苦。

說到底,中日兩國的戰爭,是一個農業國對於一個準工業國的戰爭,中國軍隊長期缺衣少食、身體羸弱、缺乏訓練,而日軍靠著殘酷的壓榨,在1944之前兵員素質、裝備火力、後勤保障對於中國來說是全面碾壓的。

營養不良幾乎是抗戰時期所有中國人的普遍問題,衝鋒的時候八路軍戰士衝一兩次就已經累得虛脫了,可日軍不一樣,日軍身體健壯可以長時間保持旺盛的體力,這樣一來差距就非常明顯了。

無論是射擊還是白刃戰,八路軍都處在下風,這些劣勢在戰場上就得用人命來填的,王立不止一次看到有些戰士一擔水都跳不動,累得臉色蒼白,滿身虛汗。

但是,就算是頂著10:1傷亡比難道就不打了嗎?楊將軍說:“我雖中華一介匹夫,然以堂堂七尺鬚眉之身,抗日救國之信仰,堅如磐石,富貴不可動搖,今日得以血濺山河,我足矣!量四島之倭奴,斷無亡我中華之力。”

張將軍說:“事情已至如此地步,除了我等為國而死,別無他法……”

池將軍說:“成功不必在我,我先犧牲……”

1939年8月到1940年8月,這一年的時間裡,日軍在華北修築了八千多個據點,一萬多個碉堡多個碉堡,五千多公里鐵路線,三萬多公里公路線,將八路軍全都逼到了窮鄉僻壤,但是抵抗依舊在繼續。

1940年是註定不平凡的一年,國際上,5月德國閃擊波蘭、荷蘭、比利時、法國先後投降,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狼狽逃竄,世界反法西(防和諧)斯局勢一片慘淡。

在國內汪兆銘發表豔電投降,並在南京成了偽政府;5月張自忠將軍戰死、棗宜戰役失利,大批的國民(防和諧)黨軍投降。

7月12日,英國又通知日本同意關閉滇緬公路,並於16日正式宣佈:自7月18日起,3個月內禁止透過緬甸向中國運送軍械、彈藥、汽油、載重卡車及鐵路材料,香港亦同時禁運。

日本想要急於趁著德國橫掃東歐的局面,乘勝追擊,在英美無暇顧及亞洲局勢之時,快速結束對中國的戰事,與英法搶奪南洋的殖民地,於是在軍事上展開打壓,對重慶展開了長達半年的持續轟炸,在政治上開始誘降。

而在華北,日軍施行“三光政策”和“囚籠政策”,不斷的擠壓著CPC所領導的華北抗日根據地,開始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在各地製造無人區,企圖用這種辦法來隔絕八路軍與根據地老百姓之間的關係。

抗戰局勢到了最為嚴酷的時期,中華民族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中國的抗日軍民到了最為絕望的時候,正面戰場的連連失利讓很多人產生了抗戰不可能勝利的想法,甚至一些漢奸開始鼓吹“抗戰必亡國”的言論。

鑑於國內外之形勢,為了激勵民族之士氣,軍隊之鬥志,也為了阻止常凱申投降和繼續搞摩擦,總部決定展開一場或幾場大規模的戰役。

當時常凱申有四怕:“一怕日寇亡中國、二怕共(防和諧)產黨成氣候、三怕地方軍勢力超過中央軍、四怕英美不滿意。”畏首畏尾,瞻前顧後。

國工兩黨貌合神離,加上國民(防和諧)黨組織力度稀爛,在抗戰之前,根本難以真正的指揮各地的武裝,以至於在抗戰時期都有不乏借日軍之手消滅地方軍閥的行為。

徐州會戰結束後,常凱申給地方軍的彈藥補給竟然公然索要錢財來購買,堪稱是聞所未聞之奇觀。

你問怒拳而何握?

因為我不想像豬狗一樣低賤的活著!

因為,我受夠了東躲西(防和諧)藏的日子!

因為,我還知道,這裡是我的祖國!

潞城

“都聽著,主力去打鬼子了,老子也要去,這窩囊氣,老子是受夠了,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潞城縣人民武裝隊隊長在村口的鐘對著自己的隊員們說道。

在日據時期,潞城縣遭遇了殘酷的大掃蕩,僅僅是1938年5月1940年8月,日軍對潞城縣展開了80多次的掃蕩,

“隊長,你說怎麼辦吧,這狗孃養的小鬼子老子早就想幹了。”潞城是日軍重兵駐守的城市,隊員們深受日軍之害,這仇怎麼能不報。

“那好,拿得動傢伙的都跟我走。”隊長一聲令下,潞城縣縣大隊300多人,帶著僅有的70多條槍和兩百多支(把)長槍、大刀、弓箭、梭鏢出發了。

不僅僅是潞城縣,壺關、井陘、平順、武鄉等等100多個縣的縣大隊和地方武裝及所有受夠了日本人氣的中國人都投入到了這場振奮人心的戰役中。

總部預計只是在正太線同蒲線上打57天,發動22個團,但是實際上也並沒有限制其他部隊投入戰鬥,因為“這本來就是我們的日常工作,軍委也不會反對”。

於是戰役剛剛發動的第三天也就是8月23日,就已經有103個團共20餘萬人投入了戰鬥,並且有不少於這個數字的民兵、老百姓一起自發投入在了這個縱橫上千公里的大戰中。

幾十萬人自發的攜帶著簡陋原始的武器,穿著破舊的衣服,背上乾糧,在鐵路線、公路線、據點、城市周圍的鄉村、小路上展開了廣泛的擾襲戰、破襲戰、麻雀戰,一時間各據點頻繁告急。

百團大戰不是某一個人某一級指揮部發動的戰役,他是所有山西、河南、河北所有抗日軍民共同創造的奇蹟,總之山西、河南、河北在內的華北抗日根據地都打成了一鍋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