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出遊(求訂閱)(第1/2頁)
章節報錯
祝萬茂自從把小兒子送走,就再沒怎麼管過。
但卻沒想到,這個一直不起眼的兒子,竟然像開了竅似的,一直給他帶來驚喜。
從私家書院到縣學再到州學,短短數年時間,達成了祝家開國以來的最高成就。若是能透過州試,那就是破天荒的驚喜了。
所以祝萬茂對這個小兒子多了重視,供給什麼的增加了很多。
出於安全考慮,奇計並沒有讓祝萬茂大肆宣揚,選擇了低調。
原本以為還得費一番口舌,也不知道祝萬茂是怎麼想的,很愉快的答應了。
所以除了奇計身邊的幾個僕人,也就祝萬茂知道奇計的情況,就連幾個兄長,也只是知道這個弟弟在外面讀書不錯,至於怎麼個不錯法,不得而知。
……
祝萬茂不知道朝廷取消了科舉。
祝家莊在後世名頭雖大,說到底也就是個鄉下土豪,也只能在鄉里橫行罷了。
這種朝廷大事,一般也就只傳達到縣裡,縣令會不會當回事傳下去,就看個人品性了。
而在封建社會,人口的流動很小,尤其是農村人,基本上不會離開自己家十里範圍,能去一趟縣城,就足以吹噓好幾年。
祝家莊的人因此才不知道奇計已經讀書有成,同樣的祝萬茂作為鄉村土豪,不知道朝廷取消科舉之事,也在情理之中。
所以對奇計成為進士,祝萬茂很期待。
同樣的,他也知道,讀書能受到縣裡的誇獎,這個兒子也不會像每次回來祭祖時看起來的那樣弱不禁風。他這個一向默默無聞的小兒子,已經走上了與家族截然不同的強大之路。
中級世界,大宋的文人也不是手無縛雞之力,甚至比三國世界的文士更強。
三國時代才有多少讀書人?世家大族壟斷了文化,大漢就是世家的代言人。
而到了宋代,科技、文化大幅度發展,雕版、活字印刷、造紙進步,讀書人的數量大增,科舉又給窮人提供了一條通天之階,從各個方面都能完勝三國時代。
差別在於,這些文士自命清高,對武夫不屑一顧,所以鮮有看見文人于軍中謀職。
所以韓琦那句“東華門外唱名者方為好男兒”才會受到大宋士人的一致認同,為此他們甚至能逼得樞密使狄青遠離朝廷,鬱鬱而終。
祝萬茂年輕的時候,也是在外面闖蕩過的,見識過文人出手,能在縣學名列前茅,考取州學,至少也得有先天的實力。
奇計選擇了低調,祝萬茂也就隨他了。
而且他也沒有太多的時間放在這個小兒子身上。
祝家莊正處於興旺時期,祝萬茂也已經晉入神通境,實力大增,又招攬了一個名為欒廷玉的神通境武者,正準備大幹一場,擴大祝家莊的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