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登極(第2/2頁)
章節報錯
“……宗室子趙宗全可即皇帝位,勉修令德,勿過毀傷。喪禮如舊,一切從簡……”
詔書念畢,紫宸殿前數千官員一起發出嚎啕痛哭之聲。
儘管先帝屍骨未寒,但國不可一日無君,按著先帝遺願,喪禮一切從簡,皇家和朝官只需服喪二十七日,而這國喪期過後,就是新君正式登基的日子了。
之後自然就是群臣勸進,新君沉浸在哀痛中無心承繼,然後群臣一請再請,新君看在一眾朝廷肱骨的份上,不得已勉為其難地繼承皇位。
“諸卿陳情再三,不敢固遜,勉從所請。”
於是群臣山呼萬歲,慶祝大周又有新主。新君褪去孝服,穿上最隆重的全新袞服,在一個月前舉行葬禮的地方舉行一場轟轟烈烈的登基大典。
內侍總管宣讀新君“登極詔”,大赦天下,加恩中外,天下更始,萬民同慶。
百官山呼萬歲之後,登基大典宣告完成,又過了幾天,新君與百官一起,將先帝的靈柩送到皇陵下葬。
隨著地宮大門緩緩關閉,屬於趙開益的舊時代終於結束,而屬於趙宗全的新時代行將到來。
趙宗全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冊封原本的曹皇后為太后,並在首輔韓章的建議下恭迎太后垂簾聽政。
莫名其妙找了一尊菩薩頂在頭上,這並不是趙宗全和韓章缺心眼,而是為了維持朝局的穩定,不得已而為之。
兗王叛亂之後,朝中各大要害衙門遭禍甚深,好些的如翰林院,去了七八個屬員,慘一些的,幾乎死了一半官員。
如此大亂之後,自然是人心惶惶,趙宗全甫一繼位,到底是根基淺薄,還需要仰仗曹皇后的威望來鎮壓朝中人心,韓章提出這個建議也完全是出於公心。
趙宗全雖然心裡有點嘀咕,但為了大局,也為了不掃韓章這個元老重臣的面子,只好捏著鼻子認了。
安頓好了太后這尊大神,趙宗全又將髮妻沈氏冊封為皇后,是為沈皇后,嫡長子趙策英被立為恆王,顧廷燁升任禁軍指揮使。
其餘沈從興、老耿、小段等禹州舊人也全都雞犬升天,各有封賞,或在禁軍留任,或進入西郊大營為武官。
包景年護駕有功,是先皇點名厚待之人,也被抬為禁軍副指揮使,名位僅在顧廷燁之下。
包景年知道這個任命的時候,一想到自己要在顧廷燁那傢伙的手下做事,氣得三天沒有吃下飯。可惜,這是皇命,容不得他不遵循。
而盛長楨這個平亂首功之臣,自然也不會被落下。
盛長楨被超階提拔,由從六品的翰林修撰一躍成了正四品的詹事府少詹事。
詹事府是太子的輔導機構,屬於東宮。所謂詹事,也就是陪太子讀書之人。
不過現下只有恆王,尚無太子,盛長楨這個少詹事的職位其實也和翰林修撰一樣,是個無甚瑣事的清貴之職。
雖然詹事府是個清閒衙門,但有周一朝,凡身居要職的朝廷大臣,幾乎全部兼任東宮官職,少詹事之貴重,可見一斑。
進士——翰林院——外放州府——東宮掛職,這就是一條仕途中的通天大道,是歷來宰輔重臣升遷的標準模版。
而盛長楨,藉助兗王叛亂,省略了外放州府這一流程,直接一躍進入詹事府,成為了大周朝最年輕的正四品高官。
以盛長楨的功勞,本不該只有這點酬賞,但文官不能封爵,且官階貴重,不如武職那樣可以一蹴而就,這就少了一個賞賜的大頭。
加上盛長楨又太過年輕,資歷尚淺,要依著朝中那些老臣的想法,這麼一個年輕人,就算立下再大的功勞,提拔到正五品也就頂天了。
這個正四品的少詹事,還是趙宗全據理力爭,不惜消耗自己為數不多的皇帝威嚴,這才替盛長楨爭來的。
無論如何,自此之後,盛長楨便正式超過老爹盛紘,成為盛家官階最高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