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拿了十多個土豆去做飯食,全部搞完也需要將近一個時辰。

朱元璋便和大孫閒聊起來。

朱元璋什麼人沒見過,大風大浪走過來,自然明白自家大孫對於西域,海外,有種特別熟悉的感覺。

在欣喜之餘,又不由有些心疼。

大孫才多大呀,今年也不過十八歲吧。

八歲的年級開始闖蕩,打下這偌大的基業,還如此熟悉西域和海外,其中的艱辛,朱元璋自己能夠體會得到。

當初朱元璋能打下這大明江山,靠也是敢拼敢打,加上馬皇后,以及諸多兄弟,還有義子們的幫助。

這麼多年下來,也吃了不少苦頭,經常提心吊膽的過著日子。

可想而知大孫的路,走得多麼的艱難。

不過轉過頭,看著大孫言笑晏晏的模樣,朱元璋心裡極為欣慰。

不管怎樣,都過去了,多艱難也都走過來了。

想到剛才大孫對海外的瞭解,朱元璋不由問道:“倭寇之患,大孫你有什麼好的辦法治理沒。”

對於倭寇,朱元璋深惡痛絕,卻又無可奈何。

建國之初,洪武元年,朱元璋派使者出使周邊各個國家,別的小國都是乖乖臣服,唯有日本不僅不臣服,還趁明朝剛建立根基不穩在東南沿海地區挑起禍端。

朱元璋出兵維護東南沿海地區安全的同時,想著大明才剛建立不久,不宜破壞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還是寫了封表示友好的文書。

日本當時陷入內戰,以不知道文書的事一直沒有回應朱元璋,朱元璋就在第二年派使者出使日本,要求日本臣服並且朝貢。

然而日本這次就做的更絕,將五名明朝使者殺死。

所謂‘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朱元璋何等人物,哪裡受得住如此侮辱,便要舉兵攻打日本,勢必要讓其臣服。

不過當時劉伯溫卻站出來,勸阻了朱元璋。

劉伯溫道,

其一,目前大明初立,根基尚未穩定,仍有部分殘餘元朝遺民在虎視眈眈盯著明朝,就希望明朝出大亂子,他們可以趁虛而入推翻明朝。

這時候朱元璋不應該把心思放在對付日本,而是將重心移至國內,清除掉元朝遺民,安穩人心,勿要因小失大。

其二,忽必烈兩次攻打都無功而返,反而損兵折將,日本在千里之外,熟知當地颱風,佔盡了距離地方優勢。

由此看來,大明哪怕勝也是極有可能慘勝。

其三,如今剛打完元朝,又遠攻海外,老百姓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又要開戰,士氣不佳,說不定大明內地也會四處起義,與大明江山有害無益。

朱元璋傾聽之後,最終只能忍住對日本的憤怒,對待日本攻改為防,實行海禁。

朱元璋本身生活內地,對於海上的事務並不清楚,如今聽聞大孫熟悉海事,不由想起那些倭寇。

聽到倭寇這個詞,朱安的眼中閃過一絲狠辣。

凡後世之人,聞之倭寇,無不是仇恨深刻在骨子裡。

“倭人為島民,想要對抗倭人,必須有強大的水軍,並非要有熟知海事的漁民嚮導,避開臺風。”

“倘若莽撞行事,便極其容易重蹈元朝覆轍。”

“颱風的出現,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尋,只要不是盲目出擊,並不算太過艱難的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