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火計劃,這個經過多方會議一致透過的方案以有史以來最快的速度進入實行軌道。

初步擬定的方案是用載人火箭將兩位宇航員送上火星,再加上所需要的必要裝置,難度是呈幾何級上升的。

舉個例子,為什麼登月計劃容易實現?

因為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離大概是38萬千米,但是地球到火星的最近距離也有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更是超過了4億公里!

這是什麼概念?

因為距離,很多問題也就顯現出來了。首先是飛船推力問題,想要到達火星,飛船的燃料就要大幅度的增加,可是隨著自身重量的提升,技術人員就需要將飛船的穩定性和牢固性提高不止一個等級,這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的。

而且載人飛船不同於探測器,探測器只要飛入太空能正常執行就可以了,可是載人飛船裡面的宇航員是需要進食、呼吸等正常生命需求的,即便是從距火星最近的時候出發,宇航員也需要在太空上待數個月年之久。

他們不像太空站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地球送來的補給,如此長的時間,淡水過濾系統、食物供給系統和呼吸系統能否正常執行?如果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那載人飛船就成了一艘活墳墓。

但現在,由於某些原因,這些問題都變成了強制要求的選項。

這是絕對的命令,壓在了AIM以及一眾航天航空工廠上。

兩個月後,正是火星離地球最近的時候。

屆時,於晗必須完成這個任務。

不管於公於私,於晗已經定死決心,就算把老命搭在控制檯上,也要把鑲成華國旗幟的載人火箭送上太空!

“老林,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主控攝像頭。”

於晗指著最上方的大螢幕,對哈林介紹道。

而畫面中,正是火星中嶄新的一天,著陸器並沒有收到方良的控制,正按照原先設定好的路線緩慢前進著,不遠處正是覆滿沙塵的起源基地,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山丘。

“那是什麼?”

哈林很敏銳地察覺到這處山丘,開口問道。

“那個外星文明的基地。”

林祿給出了答覆,“不清楚是用什麼材料構建而成的,我們不敢窺探內部結構。”

哈林難以置信地搖了搖頭,頓時語塞。

“照片可沒實時畫面震撼。”

於晗讓工程師選出一條新的前進路線,實際上是沿著這個基地開始繞圈監視。

“那些機器人去哪了?”

哈林忽然問道。

“應該是去勘察或者是開發火星其他的區域了。”

於晗喝了口茶,“通宵監視的研究人員說那個外星生命體天還沒亮就離開了基地,不清楚去了哪裡。”

“你們就那麼確定它是外星生命體,不是其他東西?比如說高精度模擬機器人之類的?”

哈林有些不解。

“等你看到它就知道了。”

於晗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表情,沒有正面回應哈林。

而就在這時,大螢幕的左側忽然出現了幾道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