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恆德無極,黑白往復(第3/3頁)
章節報錯
瓊尼與陳曉曉都認同了秦深的道悟。
“雖說是如此譯之,但我總覺得對文中所含的深意無法解析出來。這篇文章的中心主旨究竟是什麼呢?”見自己的譯文得到了認可,秦深卻沒有什麼欣喜。
“唔~”瓊尼知道了秦深為何煩惱,“陳師以水為引,三列其德。一為謙和,柔弱不離。二為樸實,靜心知足。三為無極,迴圈往復。
以三德而制其道,水流不止,割而不斷。不是這個道理嗎?”
“這三德如具體分析,是否可以如此理解之。謙和者,合以江河之,謙虛低下,為而無爭。樸實者,合以湖海之,不貪無慾,包容萬物。無極者,合以萬水之,復生無盡,似道存靈。”
“前面自然是沒有問題的,我不解的是,這三德者,如何能達成後面的聚之可散,散之再聚。
就拿本篇的水來說,迴圈復生狀態下,水會變成蒸汽,散入空氣中。而從天空落下時,也會分離成一粒粒小水珠。落地面後,才又慢慢匯聚,合為水流。”
“世界分分合合,皆因道變。我認為只要環境條件合適,無論是水、火、金、土、木都可以分而再合,合而復分。
水可以匯海,火可以恆陽,土可以成星,金可以生脈,木可以為林。
國之興,有萬邦朝拜,國之敗,則萬家破亡。
萬物皆從其道,故方有迴圈往復之。”
探討之後,三人再次陷入深思之中,各自悟道。一時之間,草堂中再次靜默下來,只餘下兩個傢伙吧嗒嘎啦地撕啃骨頭。
秦深知道,水是師祖最喜歡的物,很多感悟都是從水而來。水的存在,造就了千萬生靈。木依水而生,生靈從水而活,土石因水而潤,金屬遇水而變,光火覆水而熄。
以水之德,如何可以大成無割?這對炎族的秦深來說實在有些難以理解。
秦深開始試著從炎族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炎之聚散,在於能量之存續。
炎之無割,則需要創造一個相對高溫的環境。炎是有層次的,就像水也是有界線的。從河海之介面的顏色,從表底不同之溫度,從軌跡難測之暗流都可以證實,水雖無割,但其相溶有界。
再看炎族轄下的各國。國有其界,但以血脈傳承相連之族人,心皆合之。是以界存而不割,則在於其源相同。
“我明白了。”秦深激動而喊出聲來。“道化萬千,分而各異。但萬物起於道源,本是無界一體,故以無割。”
陳曉曉眨了眨眼,輕聲詢問道:“共源者無割?難道不是因其制約而無割。
以我看來,水有其德,德束其道,故能合萬物。
木有其德,而束其道成器。土有其德,而束之為星。金有其德,而束之得物。火有其德,而束之以光。靈有其德,而束之曰神。人有其德,而束之鑄國。
是以德而聚合者,其德制約而其道恆長,故能成其大。”
“我覺得吧,你們說的都對。”見陳曉曉把剛才在思索之時忘了翻面而烤得略有點焦的大肉塊割下分別裝盤,瓊尼也站起身一起動手幫忙。
“同道者聚,不同者散,是為道之分合。何以同道,我認為當因其源同之。
源同之,則合,源不同,則分。
是以水、火共源,故在條件成熟時相互可往復生之。但又因源分水火,故水、火均又各有其德。
聖人有云:恆變無極,黑白往復。是以分道,方以成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