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什麼都要的前線將士(第2/3頁)
章節報錯
783坦克視野有限,機動不太靈活,但是556裝甲車可不一樣,這玩意只有五噸重,而且還是論述裝甲車,機動性非常好,轉動靈活,同時車長以及機槍手的視野都非常開闊。
有556裝甲車給783坦克打掩護,前方的783坦克根本不用顧及這種近身突擊的威脅,可以放心大膽的前出,依靠自身的強悍裝甲防護對任何可疑的敵人實施定點清除。
這種在實戰中大獲成功的作戰模式,透過無線電報傳輸到了金陵城的陸軍總部後,引起了軍方將領的極大重視。
實戰已經證明,採用全面防護思路的坦克以及裝甲車進行有效配合後,作戰效率極高,安全性極高。
當然,也不是沒有缺點,那就是作為主要火力輸出的783坦克,上面搭載的11毫米車載重機槍,面對一些建築物的時候還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很多時候度一些建築的攻擊還需要步兵從後方拉上來七十毫米步兵炮。
因此,前線的一些坦克兵強烈建議,光靠車載11毫米重機槍不夠,還是得給坦克裝配火炮,哪怕只是四十毫米的榴彈炮,在對付土木工事,建築物的時候也比11毫米機槍好使。
此外一線將士還反饋,實戰中曾經遭到過叛軍的早期重機槍掃射,也遭到過土著叛軍使用早期的70毫米步兵炮攻擊。
雖然都沒有遭到實際損傷,但是一線將士們覺得這是他們自己額外加裝的鋼板以及沙包的效果……覺得如果沒有額外加裝的鋼板和沙包,說不準就得打穿,然後直接得壯烈殉國了。
所以,他們強烈要求,坦克再增加防禦能力,現在的側後位置十五毫米的裝甲板,太單薄了,看著都沒安全感,最後弄個二三十米毫米的裝甲板來。
最後,一線將士還強烈建議,增加機動能力,現在的坦克動力太差了,機動性太弱,只是加了點鋼板和沙包而已,但是跑起來就跟烏龜爬一樣,所以要求後方得弄個好點的發動機,把機動性提起來。
一線將士的直接反饋,讓後方的將領們很重視……但是有人一琢磨,尼瑪,這些一線將士哪裡是建議啊,這是什麼都要!
要更強的火力,更好的防護,更強的機動!
但是受限於技術限制,坦克的設計根本就有一個傾向性火力強了,你就沒辦法搞那麼多裝甲,發動機的動力也受限於技術不是說能提升就能提升的。
但是一線將士的建議也不能置之不理,然後就簡單的整理匯總之後,給陝甘武器公司那邊提出來了改進型的要求。
陝甘武器公司那邊看到新的設計要求後,也是頭大的很。
受限於技術水平,尤其是發動機水平以及車體的改進潛力,783坦克可以說已經是儘可能的平衡了機動,火力以及防護了。
比如火力,其實也有安裝四十毫米坦克炮的方案,那就是781坦克,但是相對於的機動性更差,防護也更差。
但是很顯然,軍方無法接受防護和機動性不足的方案。
如此情況下怎麼改?
陝甘武器公司琢磨了一番後,覺得現有的四十毫米口徑的火炮還是太大量,得弄個小口徑火炮出來,這樣才能夠滿足軍方提出的火力要求,同時又不用大幅度增重,導致防護以及機動性下降太多。
不過當代裡的大楚帝國,也沒什麼小口徑火炮……受限於技術問題,尤其是炮彈裝藥問題,導致黑火藥時代裡的小口徑火炮沒什麼太大價值。
為了保障威力,早期楚軍的軍工研發人員制定下來的標準是四十毫米,因此四十毫米火炮也成為了楚軍軍艦上的主要速射炮口徑。
口徑再小的話,裝藥太少,黑火藥威力又不行,沒太大意義。
這種情況從早期一直延續到現在,都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了。
但是現在,陝甘武器公司的研發人員接到了軍方的苛刻需求後,這才琢磨著搞一個小口徑火炮來作為坦克炮使用。
他們之所以有信心搞,主要是因為現在的技術,尤其是爆炸裝藥技術有了極大的突破。
黃色炸藥的出現,讓哪怕是小口徑炮彈也具備足夠的威力。
同時成熟的無煙火藥發射藥,也足以讓小口徑短管火炮也具備足夠的射程。
兩者結合起來,那麼就具備了研發小口徑火炮的基礎。
陝甘武器公司旗下的蘭州兵工廠,很快就拿出來相應的三十毫米機炮方案,而且還是一款專門為了坦克而打造的短管機炮,並且為了增加其對土木工事的打擊能力,還專門開發了一種半穿甲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