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楚國人太霸道(第1/3頁)
章節報錯
錢林偉少尉以及其副駕駛員所進行的人類第一次空對地掃射作戰,要說歷史意義肯定是重大的。
對人類歷史如此,對大楚帝國也如此,而對空軍而言就更重要了。
因為透過實戰證明了,飛機搭載機槍用於對地攻擊,獨自消滅敵人或為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是卓越有效的。
從效率上來說,比裝甲車還要更高,同時也比飛艇更可控。
實際上楚軍之前也嘗試過在飛艇上搭載重機槍,用於對地空地,但是並不成功,倒不是說飛艇無法搭載重機槍以及彈藥,實際上是可以的,而且飛艇的載重可比現在的飛機大多了。
如今楚軍裡所服役的飛艇裡,最大的一艘載重可以達到一噸多,這還是楚軍並沒有刻意的去追求製造更大的飛艇的效果。
相對於更龐大的飛艇,楚軍更希望獲得更安全的飛艇,此外也注重機動效能。
所以這些年對飛艇的改進研發,基本都是集中在安全性以及機動性上。
可惜的是,這兩者的研究都沒能獲得太大的成果,機動性方面,飛艇太大而且輕,很容易受到空中的氣流影響,搭載的發動機所提供的動力也不足,這意味著飛艇不僅僅飛得慢,而且航向很難控制,更難以精確控制。
至於安全性上,使用氫氣的飛艇不管怎麼改,似乎都和安全不沾邊,去年的時候空軍還有一架飛艇出現事故,在降落前突然起火燃燒,導致多名機組成員陣亡。
這一次的事故發生後,同時又因為飛機技術發展快速,最終導致了空軍方面決定暫停部署飛艇,改為派遣飛機部隊前往歐洲以及印度等地區作戰,代替飛艇執行偵查任務。
當然,現在的空軍對飛艇的研發也沒有完全死心,而是繼續保持著下一代飛艇的研發,但是在下一代更安全的飛艇研發出來,空軍是不打算使用這玩意了。
作戰效率以及安全性乃至部署成本都遠不如飛機。
之前探索的給飛艇上安裝機槍的計劃,在試驗了幾次後發現飛艇難以準確的控制航向,定位,讓飛艇準確的在敵人頭頂上盤旋而失敗,最終隨同飛艇一起被暫時停止。
如今,在空軍裡飛機已經完全取代了飛艇的作用,包括對地支援作戰。
在普魯士公國裡,第二飛行團下屬的第三大隊開始執行偵查以及打擊任務後,不僅僅獲得了大量的土著叛軍的情報,偵查飛機還利用搭載後座機槍頻繁的對發現的土著叛軍進行攻擊。
根據不完全統計,僅僅是半個月時間裡,光是第三飛行大隊就發起了至少五十多架次的空中打擊行動,保守估計殺傷敵軍土著千人之多。
這還是第三飛行大隊所裝備的黑燕飛機,都是小短腿,飛過去後的留空時間比較短暫,作戰視窗有限,而且搭載的機***也很有限的情況下所取得的戰果。
相關訊息被送回國內會,空軍的一票將領們就更是對空中炮艇專案望眼欲穿了。
就如今普魯士公國那邊的情況,如果有那麼幾架空中炮艇在那邊,飛過去後直接在敵軍可能出現的地方長時間盤旋搜查,然後發現敵人後就發起攻擊,估計都不用陸軍動手,空軍自己就能把那些叛軍給殲滅了。
當然,這也只是理想情況!
實際上那些土著叛軍被楚軍的飛機打多了後,很快就反應了過來,比如行蹤更加隱秘,行軍都在樹林裡進行,儘量避免在沒有樹林遮擋的區域裡活動,並且會對一些營地利用樹枝草木進行一定程度的偽裝,降低被空中發現的機率。
因此也就是最開始的時候第三大隊打起來比較順手……只要飛到敵人大概出沒的區域,很容易就能找到敵人,然後掃射的時候那些土著也傻乎乎的站在原地不動。
但是現在,這些土著竟然會跑了……一聽到飛機的聲音,這些土著就會散開,躲進附近樹林裡。
如此情況下也就讓第三大隊的戰果減少了很多。
畢竟他們使用的黑燕飛機本來也不是什麼專業的對地攻擊機,只是一款教練機,然後兼職偵察機而已,至於對地攻擊那都是後來才附加的屬性。
看似效果不錯,然而實際上用起來依舊有極大的侷限性。
最大的侷限性就是航程太短,難以覆蓋更寬闊的區域,並且抵達預定作戰地點上空後難以長時間的盤旋搜尋,打擊。
這種小短腿飛機,天生就不適合幹這個。
不過即便不適合,作為第一款用於實戰中的飛機,黑燕飛機依舊給楚軍帶來了極大的戰略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