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順五十四年八月,這個季節在東亞本土地區裡可熱得很,正是秋老虎的時候,但是德意志地區的柏林要偏北一些,因此天氣還是比較涼爽的,白天的溫度大概二十度,晚上冷一下才十多度。

算是比較愜意的秋高氣爽的時候,平常出門簡單穿個外套也就差不多了。

這個年代的柏林,哪怕是在歐洲裡也不算什麼大城市,乃是普魯士公國的首都。

而普魯士公國在楚國人進軍歐洲的時候,早早就投靠了楚國人,靠著給楚國人當帶路黨,征戰神羅內的其他邦國而迅速崛起,進而成為了楚國人在德意志地區裡的利益代言人之一。

這一系列的過程裡,讓普魯士公國發展壯大,擁有了大片的領土。

實際上不僅僅普魯士公國在這個過程裡發展壯大了,實際上神聖羅馬帝國的其他十多個邦國也趁機崛起。

最終昔日的神聖羅馬帝國,演變為現在的十四個王國,公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楚國人其實並不是說把神聖羅馬帝國給分裂了……表面上看是這樣,但實際不是。

因為在楚國人進軍歐洲之前,神聖羅馬帝國就已經有名無實,整個帝國裡有足足三百多個邦國,讓來到歐洲想要做生意的楚國人看了頭都大了……

而且各種邦國一多,楚國人管理起來也麻煩,比如出現叛軍的時候,這些叛軍在A邦國裡襲擊了楚國人後,轉身跑到了B邦國裡,然後A邦國的政府軍也就不能追過去了,楚國人想要打,只能親自動手……

所以楚國人剛掌控歐洲的頭幾年裡,雖然很喜歡把歐洲的那些大國都給肢解,但是唯獨對神聖羅馬帝國的超級大分裂很不滿……為了後續方便管理,楚國人乾脆扶持了看好的十幾個代理人透過各種方式進行吞併統一。

最終讓德意志地區裡出現了十多個規模稍微大一些的邦國。

這樣一來,殖民管理起來就順利多了。

普魯士公國就是其中之一,因為投奔楚國人的早,而且後續征戰裡也頗為賣命,所以楚國人對這個普魯士公國的統治階層還算滿意,這些年也給了不小的扶持力度。

但是即便如此,早年德意志地區裡的邦國林立,以及持續多年的戰亂,導致這片地方也比較動盪,普魯士公國的統治壓力不小,經常還需要向楚國人的外籍軍團求援。

比如最近幾年裡該公國內就出現了好幾股叛軍,這些叛軍經過早些年的打擊後,現在也學聰明瞭,很少會去攻佔那些大城市,反而是在偏僻地區裡待著,有什麼事情就縮回深山老林裡,讓前來圍剿的普魯士公國的軍隊無功而返。

就連外籍軍團幾次出手幫忙進行圍剿,但是成效也不大。

如果只是單純的叛軍,哪怕楚軍方面也不會太在乎,但是這些叛軍不僅僅反抗普魯士公國裡的統治階層,他們還喊著什麼驅逐楚人,收回德意志權益之類的口號,時不時就搞個破壞。

連鐵路都被他們破壞過不少次。

這自然也就惹毛了楚國人,不用普魯士公國請求幫忙,楚國人自己就往該地區加派了外籍軍團的駐軍數量。

其他地區不說,光是在柏林以及附近地區的駐紮兵力就有足足一整個外籍軍團步兵師:外籍軍團第六十三師,該師的兵員從波斯地區徵召,總兵力大約一萬三千餘人。

然後在普魯士公國的其他地方也駐紮有另外兩個師,同樣是從西亞地區徵召的外籍軍團,分別是六十四師,七十五師。

在區區一個小公國裡駐防三個外籍軍團師,總兵力約四萬人,此外還有坐鎮柏林,威懾整個普魯士公國的大楚帝國陸軍第二十七師下屬的第一百零七步兵團以及相應的炮兵,輜重。

組成了楚軍

在海外地區比較常見的混成團級別的戰鬥群,這種臨時混成團一般臨時抽調一個步兵團,一個炮兵營,一個輜重營,一個騎兵連或裝甲車連,組成一支具備獨立作戰能力的混成部隊,通常由准將級別的副師長率領,兵力在五千到六千人之間,裝備十多門七十五毫米火炮,多門七十毫米山炮以及八十毫米,六十毫米迫擊炮以及少則十多輛,多則二三十輛的裝甲車。

其主要用於充當某一緊要地區的戰略威懾力量!

之所以說是戰略威懾力量,那是因為楚軍一般不會把正規軍用於和土著之間的治安作戰,小規模的作戰等,也不會過於分散駐紮,往往就集中在一起駐紮在某個地方,有軍事行動的時候充當戰略支柱的作用。

而日常巡邏,治安作戰,小規模零星作戰等任務,都是由外籍軍團承擔。

但是外籍軍團的戰鬥力雖然比土著更強悍,但也不是說無敵,正面交戰的話那肯定是吊打那些土著叛軍,但人家土著叛軍又不傻,哪裡會跟你玩正面作戰啊,人家都是玩小規模的襲擾作戰,尤其是複雜地形裡的小規模作戰,偶爾還派小隊人馬潛入,然後伏擊你的巡邏隊,哨站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