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五十四年式輕機槍(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兩款師屬火炮,在陸軍看來都是價效比極差……看著紙面效能挺好的,但是價格昂貴,而且重量也超過陸軍的預期。
而河北武器公司的51系列75毫米野戰炮以及山炮,就很符合陸軍的要求了:價格便宜,重量輕!
至於射程,射速之類的效能,這些夠用就行!
打個土著而已,也用不著多先進的東西,能掛著速射炮的名頭就行了。
關鍵就是要便宜,其次是重量要輕,如此才能夠在海外廣闊的行政領地,藩屬國等爛泥地裡進行機動。
因此陸軍對野戰火炮的重量控制非常嚴格,如75山炮的重量,長期要求控制在五百五十公斤以下;75毫米野戰炮的重量則是控制在八百五十公斤,這些資料要求甚至在招標之前就已經敲定下來,各武器公司只能在這個重量限制下進行設計。
這些重量限制,牽扯到了背後的挽馬、馱馬運力,複雜地形機動問題等等,不是你想要改就能改的。
不然你弄個一噸多的75毫米野戰炮跑到海外藩屬國裡……你也別指望能隨同步兵機動了,只能和獨立炮兵部隊裡的那些中大型火炮一樣慢吞吞趕路了。
還有七十五毫米山炮也是,這玩意是楚軍在海外作戰的時候,最為常用,也是最為依賴的師旅級支援火力,不管是在平原還是在山區都大量使用,它的重量但凡超標一點都是無法接受的。
但是近衛軍不一樣……
陸軍的很多作戰場景,考慮的是海外部署作戰,針對的是土著,頂多還有外籍軍團,所以更多的是考慮機動能力以及價效比問題。
但是近衛軍的作戰目標,人家正兒八經的擺出來:陸海軍,尤其是陸軍……
近衛軍裝備100毫米先進榴彈炮以及先進的75毫米野戰炮,針對的就是你陸軍野戰炮兵……哪怕價格昂貴一些,重量大一些,也要在射程以及射速上壓倒陸軍的同級別炮兵火力。
此外,近衛軍也是真心不缺這點採購火炮的錢,而重量稍大的問題,對近衛軍而言也不是什麼問題。
因為近衛軍的預定作戰場景就不是海外交通落後,複雜地形的地區。
近衛軍的核心預設戰場乃是東亞本土,更準確的說是圍繞著金陵城的長江中下游兩岸。
在這個地區裡,有著全球範圍內最發達,最密集的鐵路網路以及公路網路。
如此近衛軍可以透過鐵路,公路快速進行火炮的機動以及部署。
這也是近衛軍比陸軍方面更加重視機動車輛的運用,比陸軍還要更早完成炮兵卡車運輸化的原因。
採用卡車牽引後,區區一噸的50式75毫米野戰炮以及九百公斤的50式100山炮在機動上不存在什麼問題了。
但是近衛軍可以這麼搞,陸軍卻是不行啊……在陸軍預定戰場的海外藩屬國地區,哪有這麼多公路給你用啊,就算有公路也沒那麼多卡車給你用,有卡車用油料補給也非常的麻煩啊。
因此進入速射炮時代後,陸軍和近衛軍在師屬火炮方面乃至更低階別的營團支援火炮的選擇上,就出現了極大的區別。
陸軍火炮考慮價效比以及重量,嗯,不談價格的話,尤其是重量這一點陸軍最為重視。
而近衛軍則是考慮射程以及速射這些戰鬥效能,對重量沒太大的限制。
從火炮的選擇上,就可以看的出來同樣屬於大楚帝國的軍隊,但是陸軍和近衛軍之間的區別極大,其裝備的採購使用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因此部分情況下,其實各軍種都是各用各的,只要彈藥方面進行一定的統一,那麼軍務院方面也不會進行強制性的要求非要使用同一種武器裝備。
火炮如此,槍械其實也差不多,雖然各軍種在軍務院的強烈要求下,都統一使用了二十七型步槍,採用了標準的8毫米子彈。
但是……實際上近衛軍用的二十七型步槍,和陸海軍用的二十七型步槍依舊略有差異……倒不是說設計上有什麼不同,而是在做工上有一些區別。
哪怕是同樣的設計,但做工上也是一分錢一分貨啊。
同樣是二十七型步槍,陸軍的就是普通價效比版本。
但是近衛軍的就是做工精良的版本。
甚至連槍托的材料都不一樣,陸軍版本用的是東亞本土地區就大量出產,也是一大堆槍械槍托主要用料的核桃楸,這種木料在滑膛槍時代開始就成為了楚軍制式槍械的槍托材料。
產量大,分佈廣,獲取容易,成本低……楚軍裡絕大部分槍械都是用這種木料作為槍托材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