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收音機(第1/3頁)
章節報錯
近衛軍的特殊性以及整個軍事體系的複雜性,都是為了避免某個軍種一家獨大,某個將領手握重兵乃至發動叛亂。
此外大楚帝國除了在制度以及人事上進行掌控外,還透過軍事裝備的更新換代來更好的掌控軍隊。
古代軍隊想要造反的話,很簡單的……帶著冷兵器就能造反。
而到了近代軍隊的話,想要造反就比較麻煩了,因為近代軍隊是用槍炮的,而槍炮這東西想要發揮出來作用,是需要大量持續的彈藥。
通常來說,一線部隊在和平時期裡,自身所儲備的彈藥是有限的……並且一線部隊裡的彈藥日常時候其實也是儲備在專門的彈藥庫了,士兵手中的彈藥其實不多的,炮彈也沒多少。
軍隊想要造反的話,還得先確保奪取該部隊所有的軍械庫,彈藥庫等,這樣才能夠獲得滿足基本作戰所需要的彈藥。
但是也只是基本彈藥而已……因為一線部隊裡儲備的彈藥,只能滿足短時間的高強度作戰所用。
往後的話,就需要後方更高階別的彈藥補給。
而後方的彈藥,往往是存放在軍,乃至集團軍所管轄的戰略倉庫裡。
而即便是獲得了軍乃集團軍級別的儲備彈藥倉庫,也遠遠無法滿足其彈藥所需……因為越是先進,戰鬥力越強的軍隊,其彈藥消耗量也越大。
一戰前夕,各國戰前也儲備了大量彈藥,開戰後彈藥配發給前線各部隊後卻是發現,彈藥的消耗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估。
比如法軍,一戰之前按照法國將軍們的預估,戰爭爆發後一天預估消耗一萬多發炮彈……這個數字是不是聽上去已經很多了。
但實際上,開戰後法軍在戰況激烈的時候,多的時候一天消耗二三十萬發炮彈!
哪怕算平均,開戰前期一個月也得消耗近百萬發,開戰兩年左右月消耗激增到四五百萬發。
對面的德軍在1918年巔峰時期,月消耗炮彈八九百萬發。
特別的誇張!
原時空一戰裡各國的戰前彈藥儲備,在戰爭爆發的頭幾個月裡就相繼消耗完畢,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裡的戰爭模式就變成了:一場大規模戰役結束後,軍隊停止行動,採取戰略防守的姿態,以等待後方生產採購彈藥並運輸到前線儲備儲備一段時間後拿著這些彈藥去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役。
由此可見,近代以後,尤其是裝備了速射炮,機槍後的近代軍隊彈藥消耗量是有多大。
同時近代軍隊使用的彈藥,也不是隨隨便便可以搞出來的,子彈和炮彈這些東西,看著似乎沒什麼技術難度,但實際上是需要一整套的工業體系支撐的,得由專門的兵工廠進行生產,而兵工廠需要後方一大堆的上游供應商提供裝置,原材料。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叛軍把手中的戰備彈藥消耗光之後,很難獲得補充……除非能夠控制大片地區,使用該地區裡的兵工廠進行生產,並且這片地區裡還能給兵工廠提供原材料以及裝置。
這也是為什麼大楚帝國裡寧願大老遠從東亞地區往全球運輸武器彈藥……也不願意在美洲,非洲以及印度,歐洲等地區裡建設兵工廠的緣故……哪怕是這些地方里的直轄領地也不建設兵工廠。
大楚帝國裡的五大武器公司,其主要的生產基地清一色都是在東亞地區,準確的說是傳統華夏本土地區。
其他地方的雖然也會有兵工廠,但是主要是用來修理槍械的,普遍規模都很小不具備大規模戰時轉型生產槍炮彈藥的能力。
其中最為典型的應該屬於‘加的斯里的軍械所"‘,這家公司由歐洲武器貿易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兵工廠,是一家
典型的修理,翻新槍炮的工廠,並且只具備修理返修十一毫米口徑的單發以及連發步槍的能力,甚至連八毫米無煙藥的二十七型步槍都無法修理。
為什麼無法修理……因為政治上不允許。
楚軍寧願在東亞生產出來槍炮彈藥,然後大老遠的透過船隻運輸到歐洲去……也不願意看見歐洲地區裡的直轄領地具備槍炮彈藥的生產能力……哪怕是加的斯這樣的直轄領地上也不願意看見。
大楚帝國對國防產業的控制,一向來都是非常嚴格的,數十年來除了早期的時候短暫的允許部分特許企業,如李氏制鐵進入過武器行業外,後來除了五大武器公司後,就沒有其他企業獲准進軍過武器行業了。
哪怕是在海外地區有著武器修理返修工廠的各地區武器貿易公司也是屬於五大武器公司序列。
如歐洲武器貿易公司,它是大楚帝國武器貿易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而大楚帝國武器貿易公司,由五大武器公司聯合投資組建。
大楚帝國不僅僅不允許其他企業,包括其他的官方企業進軍武器行業,同時也嚴格限制武器主要生產基地的所在地。
基本上,除了傳統的華夏本土地區外,其他地方是不可能看見大楚帝國的大規模武器生產基地的,哪怕是後來佔領的中亞,東歐,西伯利亞,南洋半島等地區,也只有小規模的武器工廠而已,並且種類單一,並沒有大規模的綜合武器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