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臨時徵召的馬匹,哪怕是充當普通的挽馬其實都有一定的難度……紀律性差,在戰場上容易受到驚嚇而失控。

軍方里的馬匹,哪怕是普通的挽馬,馱馬,在進入正式服役之前都是需要進行長期的適應性訓練的,至少要適應槍炮聲。

要不然的話,都不用敵人打過來,楚軍自己一開火,自家的馬匹都跑光了……那還玩個屁。

因此,如果想要保障戰鬥力,軍隊裡服役的馬匹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的。

但是這樣搞,耗費也大啊……哪怕是強如大楚帝國,每年軍費好幾個億也不能讓全軍都配齊這種經過訓練後的馬匹啊。

因此楚軍也只能在有限的甲等部隊裡配齊馬匹,然後在乙等部隊裡配屬部分骨幹馬匹,而丙等部隊裡則是更少了。

等到需要開戰的時候,提前動員徵召馬匹進行臨時訓練,再配給部隊。

但是……如果把馬車換成汽車,這個問題就瞬間不存在了……

畢竟車輛這東西,平日放著它也不燒油不是……至少在一大堆軍方將領們看來是這樣的。

再者各大汽車公司有意無意的宣傳,也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軍方將領,讓軍方將領們覺得這汽車平日也不需要維護保養,就算是維護保養也可以自己培養技術人員,用不了幾個錢……

而實際上汽車的日常維護保養也挺花錢的,如果是訓練頻繁一些,那麼花的更多……

汽車和馬車,算是有得有失,在特定的情況下各自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

而在當代的大楚帝國裡,汽車的優勢明顯比較大……因為大楚帝國有著快速發展的強悍汽車工業。

龐大的汽車產業,能夠把汽車的價格拉下來,把相應的維護成本也拉下來,把汽車的運用成本降低到軍方可以接受的地步。

尤其是三輪車!

這東西很便宜的,普通三輪車不過一百多楚元而已,而且機構簡單維護也很方便。

你如果讓楚軍現在就好幾萬甚至更多的裝備一五卡車甚至更好的卡車,楚軍也用不起……反倒是三輪車這玩意能大規模使用。

除了大規模配屬各基層部隊裡的常規性正三輪車外,陸軍方面還大規模採購了一種配屬雙缸汽油發動機,馬力有十多匹的重型三輪車,說是重型,不過載重也就一噸多點……這種雙缸發動機的三輪車,主要用於配置給營團級的輜重部隊以及步兵炮部隊等使用,用於牽引七十毫米步兵炮,運輸八十毫米迫擊炮,重機槍,運輸炮彈,彈藥以及糧食等各種物資。

而到了師這一級上的炮兵部隊以及輜重部隊,主要使用一五卡車,炮兵部隊用於牽引七十五毫米野戰炮,山炮;輜重部隊則是用於運輸彈藥,糧食等各種物資。

由此在甲等作戰部隊裡,形成了常規三輪車,重型三輪車,一五卡車這三個不同級別的汽車運輸體系。

當然……哪怕是甲等部隊裡已經開始配屬這些車輛,但依舊沒有全面的取代騾馬,騎兵部隊不說,哪怕是後勤部隊裡依舊會保留相當數量的騾馬和馬車。

這一時期裡的楚軍的機動工具,依舊是汽車和馬車混合的,談不成全面的摩托化/機械化。

想要完成全面的摩托化,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

哪怕是有三輪車這玩意也一樣如此。

除了常規的正三輪車外,楚軍裡還有不少邊三輪摩托車,邊三輪主要用於搭載機槍,同時也帶人,主要用於偵查部隊,少量精銳步兵部隊,此外在試驗過程裡,很多基層軍官也喜歡乘坐邊三輪這種視野良好,也比較舒適的摩托車,在行進中指揮部隊,因此一些精銳部隊裡基層步兵部隊裡,也會有少量這種邊三輪摩托車。

最後則是一些雙輪車,也就是常規意義上的摩托車,這東西雖然試驗的早,但是到目前也沒有形成大規模的裝備潮流,楚軍裡一開始是把這玩意定義為騎兵的代替者,後來發現不靠譜。

主要是地形適應能力太差,騎兵可不是隻能在公路上機動的,而是要到荒山野林裡執行任務的,而摩托車顯然不行。

至於在公路上跑……怎麼說呢,能跑這種雙輪摩托車的道路,小三輪,邊三輪也能跑……還能拉人拉貨。

所以現在的雙輪摩托車雖然還有裝備,但是數量很少,依舊作為一種實驗性的機動車輛使用……目前來看沒啥指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