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市場裡,三蹦子非常的火熱,迅速成為了產銷量最大的汽車分類。

同樣的在軍事應用裡,三輪車也迅速成為了重要的軍用機動車輛,進入承順五十三年夏天后,陸軍方向進一步加速了機械化的程序。

而這一次機械化程序裡數量最為龐大的並不是裝甲車,卡車,而是三輪車。

陸軍向多個不同的廠商,訂購了不同規格的多種三輪車多上萬輛……這種數量對於整個汽車產業而言不算什麼,只是零頭中的零頭而已,但是對於軍事機動車輛卻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這意味著軍方在使用拖拉機牽引重炮,使用一五卡車牽引常規野戰炮之外,開始使用三輪車牽引七十毫米步兵炮,使用三輪車運輸重機槍以及其他物資,乃至人員的運輸,同時使用邊三輪車用於搭載重機槍或人員快速機動。

三輪車的應用不再侷限於昔日的幾支實驗性的機械化部隊,而是開始向所有甲等部隊普及。

這一次三輪車的大規模採購,採購的三輪車種類也有好幾種。

有常規的單缸發動機的正三輪車,這種常規的單缸發動機的正三輪車,因為動力比較小,同時為了控制成本,也為了確保地形的適應性,越野效能等,因此這種三輪車的自重以及體積都算比較小,同時成本也低。

這種正三輪車,在擬定的定位裡主要是取代一線野戰部隊裡,主要是用於取代營團級部隊裡大量裝備的各種後勤四輪以及雙輪馬車,用於常規物資運輸,以及牽引七十毫米步兵炮等運輸用途。

楚軍裡的正規軍也好,外籍軍團也好,作戰部隊除了嫡屬於師部的輜重團大規模配置馬車外,實際上下屬的團級乃至營,連都有專門的輜重補給編制。

楚軍裡的甲等部隊,每個步兵排,都標配一輛雙馬拖拉的制式軍用輕型四輪野戰馬車,日常行軍的時候,士兵只攜帶個人單兵武器以及個人揹包,而其他物資則是由這輛馬車進行運輸,如帳篷,糧食補給以及彈藥補給以及其他物資工具等。

部隊抵達前線後,上述物資將會由士兵或托馬攜帶,馬車交給上級的步兵連所屬的輜重部隊管轄,承擔連級的物資運輸,後勤補給任務。

也就是說,在楚軍裡的馬車配給,是直接下放到步兵排的,然後連,營,團三級還有各自編制的輜重部隊。

如此加起來也就導致了楚軍裡所裝備的馬車數量是非常多的!

一個標準的甲等師,戰備狀態下配屬的各類馬車超過五千輛,光是拉車的挽馬就得一萬多匹……

光是這一萬多匹挽馬的日常吃喝所消耗的物資數量,就足以維持三四倍計程車兵日常所需,正規軍裡所配置的龐大無比的馬車以及搭配的挽馬數量,讓陸軍是既愛又恨……

沒有……那還真不行,沒有這麼多馬車也就失去了重灌機動能力,這是無法接受的……火炮無法機動,其戰術價值立馬就得下降一大截。

跑起來的炮兵,那才是好炮兵!

但是這麼維持強大的機動能力,這騾馬耗費也是個龐大無比的數字……而且還得每年都支出,不管打不打仗都得大筆花錢。

楚軍裡為什麼會出現甲等師,乙等師以及丙等師這三級部隊啊,最早的原因就是騾馬耗費太大,楚軍透過部隊分級的方式,來降低大部分部隊的騾馬配置數量,以達到降低騾馬耗費的目的。

要知道,不管是乙等師還是甲等師,其實他們所裝備的技術兵力數量都是差不多的,甲等師有幾十門七十五毫米野戰炮以及山炮,這乙等師同樣也有幾十門七十五毫米的野戰炮和山炮。

各種機槍,迫擊炮,步兵炮等重武器的數量其實都差不多,只不過效能上稍微落後一代而已。

這兩者的最大區別,並不是戰鬥人員的數量區別,也不是技術兵器的區別……而是騾馬數量的區別。

甲等戰備師,常年保持戰備狀態,其下屬所有部隊的騾馬都是滿編的,後勤部隊也都是滿編的,只需要接到命令,整個師隨時都能開拔,迅速奔赴預定作戰區域。

而乙等常備師,他們則是缺乏足夠的騾馬,同時也缺乏非戰鬥的輔助兵員,如普通後勤人員,往往只能維持少數兵力的機動戰備狀態,大多數兵力想要動起來,往往需要臨時補充大量的騾馬,也需要再補充大幾千號人輔助兵員,然後才能具備機動作戰能力。

這兩者的區別,是機動能力的區別,其他的其實不大。

所以楚軍在海外作戰的時候,也經常把乙等師動員起來,然後當成甲等師用,等戰爭結束後再恢復為常規乙等師的狀態。

甲等師,乙等師的區別,是機動能力的區別……也是軍費的區別,某種程度上來說是陸軍方面在軍費有限的情況下儘可能維持戰備兵力和總兵力之間的一種妥協。

由此也可見,騾馬的耗費不小。

這也是之前汽車出現後併成熟後,軍方那邊一直都在大力推動機械化的緣故……養著這麼多的騾馬壓力實在太大,而不養的話戰鬥力又不行……哪怕是民間有足夠的馬匹讓他們臨時徵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