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大楚帝國威懾歐洲,西亞,印度等地區的核心因素。

如今這年頭,哪怕是非洲內陸的沒啥見識的原始人,都知道楚國人不好惹……碰上了都躲著走,生怕被楚國人抓去當免費勞動力。

如今,楚軍方面是要在稱霸全球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解決自己的一些缺陷,比如針對城市巷戰裡作戰的較大傷亡。

而坦克以及重型裝甲車,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選項……至少在陸軍那群人看來是這樣的。

等有了坦克以及重型防護的裝甲車後,楚軍的正規軍們也不用為了避免傷亡,就重度依賴外籍軍團執行入城作戰,城市巡邏等作戰任務了。

也不是說非要和外籍軍團搶活幹,甚至為此而裁汰外籍軍團了。

而是,楚軍的正規軍可以不幹城市作戰的活,但是不能不具備相應的能力。

就像是常規的野外作戰一樣,其實現在的楚軍正規軍也很少大規模出動了,基本都是讓外籍軍團來乾的。

但是不代表正規軍不能幹啊……實際上讓正規軍來幹還能幹的更好。

只是成本更高而已……

如今在城市作戰裡也一樣,正規軍必須具備相應的作戰能力,而且是遠遠超過外籍軍團,又不導致自身遭到比較大傷亡的作戰能力。

至於具備了這種能力後用不用,那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

外籍軍團,在大楚帝國的軍事力量體系裡固然承擔了重要的作用,同時所有部隊的中高階軍官,乃是基層部隊裡的一把手指揮官,如連長都是清一色的楚國人。

但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楚國高層對外籍軍團裡的外籍士兵以及外籍低階軍官的防備心理始終都存在。

這從外籍軍團成立也有二三十年曆史了,但是始終沒有任何一個外籍軍官擔任外籍軍團部隊主要指揮官的例子……這個選項在規章制度上直接就被禁制了。

基層的外籍軍團步兵連,其指揮構成往往是楚國人軍官擔任連長以及副連長,然後外籍軍官裡的同中尉擔任連司務長,協助楚國軍官管理整個連隊;土著同少尉擔任排長,指揮步兵排進行作戰。

而在外籍軍團的步兵營裡,指揮體系裡還有一個外籍軍官裡的‘同上尉’,以協助楚國人營長管理整個營。

而隨著外籍軍團的規模持續擴大,同時也是為了給外籍軍團裡的精銳外籍軍官一定的上升空間以及榮譽,以刺激他們更好的為楚國人作戰,又在同尉之上,設立了‘同準校’,主要擔任外籍軍團裡高階指揮機構裡的司務官,協助師或旅、團級楚國中高階指揮官處理各項涉土著士兵的各項事務。

而這種高階別的同校官在退役之後,是能夠獲得楚國正式國籍,成為法律意義上的楚國人的……當然,成為同校官的難度也是超級大,一般土著軍官是別指望了。

這玩意既考驗能力,更考驗忠誠……兩者兼備,又有上頭的楚國人將領賞識你,願意為你提供擔保,才能晉升為同準校。

此外,還有一點就是,外籍軍團裡的憲兵部隊裡,有一部分憲兵是由楚軍正規軍士兵組成……該楚國正規軍士兵組成的小規模憲兵部隊,實際上就是該外籍軍團的楚國督戰隊,也是該外籍軍團的楚國將領用來掌控外籍軍團最直接有效的威懾力量。

畢竟,單純派遣幾個楚國軍官過去掌控數千乃至上萬人的外籍軍團,變數太大,需要一定的楚軍正規軍的武力支援。

此外,外籍軍團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都是配合正規軍行動的,或者說是給正規軍打下來,幹髒活累活的,極少出現外籍軍團獨立大規模作戰的情況。

之前出兵英格蘭王國鎮壓叛亂就是典型的例子,出動數千名外籍軍團的同時,還有數百名正規軍組成的摩托化營。

從外籍軍團的指揮體系構成,調動作戰等情況來看,楚國人是從來沒有放棄過對外籍軍團裡土著士兵以及土著軍官的監管乃至防備。

一邊重用一邊防備,這就是楚國人對外籍軍團的典型心理狀態。

如此情況下,楚軍方面自然不放心長期讓外籍軍團負責城市環境作戰,讓正規軍馬放南山。

還是那句話,你可以不用,但是你不能沒有!

&nbsp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