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北美汽車公司和其他第三方汽車廠商以及其他進軍汽車或發動機行業的企業的區別……今天的北美汽車公司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第三方汽車廠商,而是一個擁有了眾多核心技術,初步構築了汽車行業專利池的汽車企業。

對於這樣的北美汽車公司而言,崛起已經成為了必然,哪怕是強行拖他們兩三年效果也不大……甚至可以說,人家就算現在停產,白白養著工人和機械裝置兩三年都無傷大雅……他們有充足的現金流維持下去,而且還能繼續保持龐大的研發投入。

等到兩三年後再進行大規模量產,直接重回市場。

只不過這樣,傷人傷己而已。

你能卡人家北美汽車公司的脖子,人家北美汽車公司也能卡你的脖子……比如唐山汽車公司旗下,準備推向市場的全新一代的‘一五卡車",唐山轎車地盤改進而來的輕型卡車,皮卡型號,都準備使用多種北美汽車公司的專利……一旦專利互換談判不成功,這些新型車輛也無法順利推向市場,只能用繼續老舊落後設計。

類似的情況,其實在五大汽車公司裡都存在……汽車這種大型工業產品,其中涉及到的各種技術太多太多了,五大汽車公司裡任何一家都不能把控所有的專利,各自都有各自的優勢,各自也都捏著一些能卡住別人脖子的專利武器。

你不給我,我也不給你,然後大家一起苦哈哈的慢慢熬唄,而這對於正在迅速發展,每年增速至少幾十個百分點的汽車市場而言,這簡直就是無法接受的。

避免相互拆臺子的大範圍專利競爭,在有限度競爭下一起培育,做大市場……這是目前五大汽車公司的共識。

在市場處於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大家都有充分的蛋糕可以吃……現在怕的不是競爭對手,而是你自己的產量不夠,成本控制不下來……

產量不夠,競爭對手都死光了,你也賣不出去太多車輛。

成本控制不下來,競爭對手都死光了,高價車輛也賣不出太多。

擴大產量,降低成本,繼而降低汽車售價,擴大市場容量,最後形成所有汽車公司度夢寐以求的所謂‘汽車社會"。

所以,五大汽車公司之間雖然競爭也很激烈,但是也維持在一個可控的範圍裡,至少不會為了打擊競爭對手就放棄自己的增速。

因此五大汽車公司才能坐在一起就專利互換問題進行談判,而這一場談判在年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如今也持續半年了,不過具體什麼時候出結果,出什麼結果還得再看。

畢竟這可不是兩家公司談判,而是五家公司一起談判,每一家公司都有著自己的訴求,想要平衡五大汽車公司各自的利益訴求,這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為此,就連推動這事發展的工商部新型產業司,工業部內燃機司,軍務院下屬機械化發展局這三個機構的軍政官員都感到很頭痛。

但是也沒辦法,只能是作為中間人不斷的牽線搭橋,說服五大汽車公司逐步放棄一些條件,儘可能的達成一致。

大楚帝國高層,是為了推動汽車產業的整體發展,促成的這一次五大汽車的專利交換談判……不過卻也無法直接插手其中,哪怕五大汽車公司裡,有三家都是屬於工業部直屬的官辦企業。

但是另外兩家不是啊……

一家是目前股票市場上市值最大的李氏制鐵旗下的李氏動力公司,哪怕現在的李氏動力公司已經不是李氏制鐵的全資公司,而是被拆分,吸引戰略投資後獨立上市了,但是依舊算是李氏制鐵的子公司。

人家李氏制鐵,可不鳥你什麼官方壓力……別以為就你是官方,我李氏制鐵的一大堆股東不是官方一樣,李氏制鐵這樣的超大規模的企業,其一大票股東基本都是官方的財務投資機構,如今的第一大股東,佔據百分之八股份的可是工業部直屬的‘金陵戰略投資基金",此外還有眾多省份的養老投資基金,一堆省份的工業廳金融投資基金,各種官方的機構所持有的股份直接超過了百分之五十……

然後還有一大堆各種金融機構持股……

所以別看李氏制鐵如今的經營權,依舊在李氏家族手中,但實際上半數股票都在官方手裡,還有大一堆在各種金融機構手裡,再有一些就是在股

市上自由流動……但即便是股市上流通的股票,相當多一部分也是被各大金融投資機構所持有,尋常個人投資者所持有的股份總額並不多。

要說背景,人家李氏制鐵也是不差的!

這說的是李氏制鐵呢,而具體到李氏汽車公司也差不多……其第二大股東就是廣東養老基金,第三大股東是廣州府財政。

人家說白了,就是當地官府利用李氏制鐵,孵化出來一家大型綜合汽車企業,是用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就業,稅收的龍頭企業,你所謂的官方要折騰李氏動力公司,廣東巡撫都得跳出來直接抽你一巴掌!

你他孃的算老幾,竟然敢動本官的政績……

北美汽車公司也差不多,背後站著的是北美三省官府呢……不對,現在南美官府也加入了其中,也接受了部分東亞省份官府的扶持。

五大汽車公司,每一家的背後其實都站著多個省份的官府力量,可不是什麼單純的民營企業。

如此情況下,哪怕是上頭的新興產業司,機械化發展局等軍政機構想要促進他們的專利互換也是難度很大的,因為無法強行壓下去,只能是儘量的牽線搭橋,平衡利益。

但是就算難度大,基於目前的市場情況,五大汽車公司相互的專利卡脖子問題,五大汽車公司最終大機率還是能談成的……畢竟專利互換對五大汽車公司而言都是非常迫切的。

如此情況下,北美汽車公司獲得內燃機的最後幾種核心專利,大機率能成,一旦成功的話,他們也就能夠量產自家的航空發動機了。

到時候,北美汽車公司下屬的美洲飛機公司也能夠把正在研發的飛機投入市場,以競爭軍方的訂單。

當然,這還需要時間……目前而言,參與軍方各類飛機訂單的還是隻有四大汽車公司下屬的飛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