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放開針對藩屬國的單發線膛步槍的出口限制後,大楚帝國的國防工業又是迎來了一大波訂單。

畢竟這可不是說一個兩個國家的步槍升級換代,而是一百多個藩屬國的武器升級換代呢……什麼,你不升級換代?還想要用落後的火帽擊發槍甚至燧發槍,那麼你的鄰居就能用單發步槍把你打出屎來,到時候丟失國土,戰爭賠款可比單純購買武器的費用高多了。

因此不管有錢沒錢的土著國家,都會盡可能的訂購單發步槍。

有錢的不說,就算是沒錢的也會找楚國人貸款採購……楚國人也不擔心貸款給這些藩屬國以後還不起,因為這種貸款一般都是用關稅等財政收入進行抵押的,而把關稅抵押出去後,那麼關稅往往都是楚國人控制的……為了收取關稅,楚國人管理土著國家關稅的效率是非常高的。

再加上楚國人的到來,讓這些土著國家的進出口貿易非常頻繁,數額也非常大,因此關稅數額也不少。

在很多土著國家裡,關稅收入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誇張一點的甚至能夠佔據半數以上的財政收入來源呢。

透過自己湊錢或者找楚國人貸款,這些土著國家相繼採購單發步槍進行升級換代……而這些蜂擁而來的訂單規模非常龐大。

不僅僅把替換下來的一百多萬支二手單發步槍給翻新後賣了出去,五大國防企業改裝生產線後擴充的產能也是供不應求……

畢竟這可是短時間內爆發出來的至少四五百萬支的單發步槍訂單,短時間內缺口都有三百多萬支呢。

最關鍵的是,楚國人也不可能說直接把單發步槍的產能擴充到年產兩三百萬支……儘管以大楚帝國的工業實力完全能做到。

但是沒必要啊……

畢竟這些土著國家的單發步槍訂單,也就現在短時間內才能爆發出來這麼多,等這些土著國家都升級換代之後,那麼之後的訂單需求可就沒這麼多了,如此情況下如果兵工廠一下子把產能爆發到年產兩三百萬支,過幾年這些生產線怎麼辦?

擴產招募的工人怎麼辦?

國防工業這玩意,講究的是細水長流,要維持生產線的!

別說針對土著供貨了,就算是給楚國人自己的軍隊提供各項武器裝備,國防工業都是講究細水長流的。

比如最新式的二十七型步槍,以大楚帝國的龐大工業產能而已,如果想要做到年產百萬支以上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但還是那句話,建立這麼龐大的生產線把換裝需求都給滿足了以後呢?

生產線就直接廢掉了?

這種事可不能出現,因此哪怕是軍方對新式步槍的需求比較急迫,但是國防工業的新式步槍產量依舊限定在四十多萬支左右,其中湖廣武器公司主力生產二十七型步槍,河北武器公司少量生產二十八型步槍,另外三家武器公司則是在軍方的干預下,根據專利授權進行少量生產二十七型步槍的其他子型號,如騎兵卡賓槍型號,海軍短管步槍型號等。

除了湖廣武器公司外,其他四家武器公司也依舊維持了新式步槍的基本生產能力。

這也是大楚帝國國防工業針對大量裝備的主力裝備生產的傳統了,那就是中標企業吃肉,其他沒有中標的企業喝湯,不會說讓一家企業把所有肉都給吃光了,導致其他四家企業連生產線都無法維持。

當然,哪怕是軍方進行干預了,但是也僅僅是讓其他沒有中標的企業維持最基本的生產能力而已,至於說想要吃飽喝足,賺更多的利潤進行新產品研發之類的,那可就要依靠其他方面了。

畢竟武器裝備以及各種軍需物資可不僅僅只有一個步槍……實際上步槍也只是軍事採購裡不算太起眼的一部分

,總金額都不算大。

大楚帝國的各種軍需採購種類非常多的,用大分類來說就有槍械,火炮,戰艦,輔助船隻,食品,紡織品,騾馬,機動車輛,輔助類單兵裝具,光學產品等等……

這麼多軍需採購裡,五大國防企業總會有一些自己的優勢專案。

比如江南武器公司,別看他在步槍以及野戰火炮上幾十年來都不咋地,但是人家的營收卻是長期穩居五大武器公司之首。

為啥?

因為人家佔據了絕大部分的艦炮業務以及戰艦研發製造業務

大名鼎鼎的當塗火炮廠,松江海軍火炮工廠可都是他們旗下的工廠。

人家一門兩百五十毫米四十五倍口徑的主炮就是好幾十萬楚元……而陸軍採購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一門才六千多楚元,這裡頭差距近百倍。

還有數量更多的一百五十毫米速射艦炮,一百二十毫米速射艦炮,各種先進的艦載管退速射炮幾乎包攬了海軍的中大口徑速射炮業務,價格昂貴……

同時他們在最近兩年也透過艦載速射炮的效能優勢,發展出來了七十五毫米先進速射炮,一百零五毫米速射榴彈炮,一百二十毫米速射野戰炮,一百五十毫米速射野戰炮……這些速射炮的價格基本都是其他幾家兵工廠同類產品的兩三倍以上。

雖然說主要使用者只有一個近衛軍,陸軍和海軍很少採購,但是人家賣得貴啊。

而戰艦的研發製造業務,他們主要搞戰艦的整合設計方案,部分重要子系統的研發……雖然說戰艦的製造是在那些造船廠,但是造船廠頂多也就是委託加工方而已,實際拿到的利潤並不高,真正的利潤都被江南武器公司給拿走了。

說白了,海軍的相當多一部分造艦以及研發經費都進了江南武器公司的口袋……

其他四家武器公司也就吃點殘羹剩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