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楚帝國在進入五十年代後建造效能非主力戰艦的價格……至於主力戰艦,那價格更上天了。

承順四十九年服役,首次搭載兩百毫米四十倍口徑速射主炮,一百五十毫米四十倍口徑速射炮的科倫坡級二等戰列艦,或者用後世人的話來說是裝甲巡洋艦。

該艦滿載排水量不過八千五百噸,但是該艦單艦造價卻是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八十萬楚元……

而正在建造中的北非級二等戰列艦,使用了新式的兩百五十毫米四十五倍口徑速射炮,而且用的還是四座雙聯裝主炮佈局……這意味著要八門死貴死貴的速射主炮。

這年頭的速射炮很貴的,大口徑速射炮那更是天價。

因此該級艦保守估計都要三百萬楚元以上……

而承順五十二年剛服役的頂級戰列艦,即北美級戰列艦,這玩意的單艦造價達到驚人的五百多萬楚元……

至於未來的頂級戰列艦,那價格不好說,但是如果採用全重炮的話,那價格絕對嚇死人,大幾百萬那都是打底。

因為雖然三百毫米的速射炮還沒出來,但是價格也能大概推算一二,單炮少說也要二三十萬,新戰艦要是弄個十門主炮的話,光是主炮成本就得兩三百萬!

這是一個二等戰列艦都要三百多萬,一等戰列艦要五六百萬甚至更多,即便是巡洋艦都奔著七八十萬乃至近百萬去,護衛艦都要四五十萬楚元的年代……

當然……上述說的都是一些效能戰艦,這種注重效能的戰艦哪怕是在家大業大的大楚帝國海軍裡其實也不多。

戰列艦這些不說了,頂級戰列艦已經好多年裡都只在同一時間裡開工一艘……基本上四年建造週期裡才有一艘新一等戰列艦服役。

二等戰列艦好一些,但是基本上四年的週期裡也只有兩艘而已。

廣信級巡洋艦,這麼貴的東西海軍自然

不會造太多,前後只安排了六艘訂單而已……長樂級護衛艦也不多,只有區區十二艘的訂單。

\b這麼點所謂的效能戰艦,自然是無法滿足大楚帝國海軍控制全球海域,湖泊,河流的需求!

所以,大楚帝國海軍裡其實還有一大堆不太起眼,追求價效比的低成本戰艦,在廣信級輕型裝甲巡洋艦開工的時候,海軍實際上還開工了一種低成本巡洋艦唐山級巡洋艦,沿用成熟老舊的穹甲設計,採用老舊成熟的火炮,火炮數量還不多,成熟老舊的蒸汽機系統,其他什麼的勉強夠用就行,唯一值得稱道的就是噸位有三千五百噸,而且火力和防護以及動力系統佔據的空間都不多,因此船員的生活居住空間很不錯,適航性也不錯,續航能力也很不錯。

但還是火力,防護以及航速這三大要素,那都是很一般的……

但是這些所謂的缺點,在其區區五十三楚元的造價面前就不值一提!

如果這種唐山級巡洋艦也要七八十萬,海軍看都不看它一眼,但是隻需要五十三萬楚元一艘,海軍就會吞口水。

於是乎海軍大手筆的直接下了兩打的訂單……用來替換三十年代服役,使用壽命逐漸到期的早期巡洋艦。

同時海軍還有另外一種低成本巡洋艦計劃……即高州級近海裝甲艦。

同樣的,在護衛艦上也是如此,海軍是同時走三條路,設計建造了長樂級護衛艦這種相當出色的護衛艦,但是也設計建造了效能平庸,要啥沒啥,除了便宜就沒啥優點的萬縣級護衛艦,此外,還有永定級近海護衛艦。

在非主力戰艦上,採取三條腿走路,這也是海軍最近幾年來的造艦思路的一種轉變。

效能戰艦繼續搞,但是因為太貴所以只造少量以維持效能優勢,並推動技術繼續發展。

大量低成本的價效比戰艦,則是用來維持海軍龐大的規模,維持在各大海域的軍事存在。

近海戰鬥艦,則是探索以海制陸的新發展方向……同時走低成本模式,也可以用來取代部分傳統護衛艦,較大噸位的近海巡邏艦,以實現整體的成本控制,並進一步突出以海制陸戰略。

前兩者,代表著海軍要繼續保持效能優勢以及規模優勢,而最後一者則是向新戰略逐步轉變。

畢竟就算是要轉變為以海制陸,也不能忘記海軍的老本行:奪取、掌控制海權。

以海制陸的前提,就是掌控著制海權,所以兩者不能本末倒置了。

作為帝國高層的太子羅戠,對海軍的傳統戰艦沒啥興趣……更別說巡洋艦,護衛艦這些了,倒是主力戰列艦會多關注一些。

但是代表著以海制陸的近海戰鬥艦,太子羅戠卻是比較關注的,畢竟這玩意代表著海軍戰略的大轉變,身為帝國高層的他自然需要保持關注。

這也是他為什麼跑過來參加永定號近海戰鬥艦服役儀式的緣故。

在服役儀式裡,海軍的高層人員也向他詳細的講解了這艘近海戰鬥艦的情況,一千兩百噸的排水量,造價只需要二十多萬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