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於叛亂的藩屬國自己而言,那就是大規模饑荒的情況了。

在經濟問題上,帝國高層還是比較有自信的……樂觀的估計哪怕是五十年後應該也不會出現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是在其他問題上,尤其是軍事上就比較難說了。

相對於經濟體系的成功,其實軍事問題一直都存在,並沒能徹底解決……這從歐洲以及西亞地區裡依舊有眾多抵抗軍活躍就能看的出來。

這些抵抗軍的來源多種多樣……甚至很多抵抗軍他們一開始也不是奔著反楚來的,很多都是對當地的貴族不滿,然後起義……或者乾脆就是貴族之間內戰,失敗者不甘心失敗繼續偷偷摸摸抵抗。

但是到了最後,這些抵抗軍相當多一部分,都會成為楚國控制該地區,掠奪當地勞動剩餘價值的阻力。

這裡,必須明確一個觀點,那就是大楚帝國不希望治下的藩屬國出現任何大規模的軍事動盪。

因為只有地區穩定,處於和平狀態下,勞動生產才能夠有效的進行,勞動生產了才能夠產生勞動剩餘價值,然後楚國人才能夠以貿易的方式,以工業商品換取他們的各種農畜產品,礦產品等。

不然的話,一個土著國家裡內戰不斷,一天到晚都在打仗……哪怕這些戰爭看似和楚國人沒啥關係,是他們土著自己打自己,但是依舊會嚴重影響楚國人的利益。

這都打仗去了,誰去種田挖礦?

而且戰火紛飛的情況下,這些土著又怎麼能安心種田挖礦?

這不種田挖礦,楚國人的利益從哪來?

基於這一點,楚國人在歐洲地區的態度其實比較明確,那就是小打小鬧我不管,甚至你要打大規模的戰爭,那也可以玩那種決戰時的戰爭……但是,你不能搞破產!

英格蘭王國和威爾士王國之間的戰爭,之所以當年也打了好幾年,但是戰爭愣是都在雙方邊境地區爆發,並沒有說深入到任何一方的腹地,更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爭破壞就是基於這一點……

當時的楚國人就以保護楚國利益為理由,對雙方的戰爭制定了一大堆的限定規則,包括劃定交戰區域,不得破壞正常生產,不得攻擊民間商隊,運輸隊等……

當時英格蘭王國和威爾士王國打的頭破血流,但是在楚國人主導下的雙方貿易卻一直在繼續……楚國人所屬的各種商隊,天天都往來兩國進行貿易呢。

而且當時都還在繼續修建英格蘭到威爾士的鐵路……這兩國一邊交戰,一邊修建連通兩國的鐵路。

在這戰爭歷史上也是少見的了。

為什麼?

因為大楚帝國不允許!

你們土著打歸打,但是誰要是敢損害大楚帝國的利益,帝國分分鐘把你灰都給楊了!

但是…這種威脅對於那些土著國家的統治政權而言非常有效,但是對於那些各種名頭的叛軍,抵抗軍而言沒啥效果。

人家才不管你什麼楚國人呢,更加不用顧全大局,打出火來了誰還管你那麼多……比如那些叛軍,人家總不能因為你楚國人的一句話,就眼睜睜的看著對面的土著國王軍隊修路鋪橋,把碉堡修到家門口來吧……

他們總不能為了顧全楚國人,打仗的時候還綁住自己的手腳,只能在限定區域裡和國王的軍隊作戰吧……

惹毛了這些叛軍,他們連楚國人的外籍軍團都敢伏擊。

不少叛軍為了搶奪武器裝備,都嘗試過伏擊楚國外籍軍團的一些小規模、零星的巡邏隊,哨站之類的呢……

當然了,成功的比較少,大部分都是被楚軍的外籍軍團當場給楊灰了。

儘管如此,也證明了,其實很多叛軍雖然顧忌楚國人,但是顧忌的有限……更加不會尊重楚國人所謂的利益。

這也就導致了,楚國人在戰亂地區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這也是楚國人,為什麼要求土著國家保持穩定,至少是大體上的穩定的緣故。

但是,各路叛軍,抵抗軍的存在是事實……不少還是楚國人自己的緣故而導致的……

單一經濟體系嘛,光是想想就知道不是個啥好玩意。

楚國人的利益代言人,也就是那些土著國家的國王,貴族們搞這些東西的時候,可不是說溫情脈脈,大家一起歡聲笑語的,而是伴隨著血與淚!

很多土著受不了,就造反反抗這些貴族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