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連農業稅都不樂意交!

太過輕易,甚至不用任何代價就能夠得到的東西,人們是不會有任何感激心理的,甚至在知道楚國人的免費分田政策後,楚國人打過來的時候,他們就迫不及待的要求免費分田,並且分田的時候醜態百出,盡顯人性的醜陋。

為了爭奪更好的免費土地,相互之間抄家甚至打架,乃至最後陰陽怪氣怪到楚國官府頭上來……

再者,當時的大楚帝國官方還在施行軍功分田政策……然後將士們發現,自己累死累活,上陣廝殺冒著生命危險要服役好幾年,才能夠分得一份軍功田,而那些普通老百姓屁事不用幹也能夠獲得免費的土地……一下子心裡就不平衡了。

最後羅志學親自拍板,取消免費分田政策,能夠免費獲得土地的只有開國時期的立功將士。

大量的官田繼續由官府掌控,然後租給無地農民,這就是大楚帝國早期裡影響深刻的‘改分為佃’政策。

隨後進一步深化農業改革,推出了分期官田購買政策,准許租種官田的人分若干年付款,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官田,分期款項則是由當年收穫的糧食裡支出。

這就是帝國早期農業政策裡,更為重要的“分期購田”政策。

隨後又出臺了政策,購買的官田不能自由轉讓,只能由直屬親屬繼承,如果要賣,也只能按照市價賣回給官府,重新變成官田。

而官田在大楚帝國的耕地佔比是非常高的,關內十八省地區裡的官田比例佔到了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後續還不斷有地主的土地選擇出售給官府,或者是被抄沒,而一旦變成官田後哪怕後續再分期出售,那麼這種田地也不能自由轉讓了。

這種官田屬性的土地不能自由轉讓,只能由直屬親屬繼承或者出售給官府,官府回收土地後,再出租或者分期出售給無地或少地農民。

這就極大的限制了土地兼併。

這說的還是關內十八省地區,如果是東北,漠南,西北,中亞,西伯利亞等新佔領地區,除了極少數私人擁有的土地外,基本是清一色的官田……哪怕是免費分給了新移民耕種,但是這土地移民其實只有使用權,也能讓子孫後代繼承,但是不能賣給他人!

畢竟官方限制的其實不是繼承權,或者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限制的是土地兼併而已。

抑制土地兼併,這是羅志學施政過程裡的一系列農業政策,最為核心的一部分,很多措施看似沒啥關係,但實際上都是為了防止土地兼併的。

防止土地兼併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給佔據帝國人口絕大部分的農村人口一條最後的保底退路:再不濟也能回農村種田,雖然單靠種田想要吃飽穿暖比較難……但總不至於餓死。

這一系列農業政策,極大的穩定了帝國的早期內部穩定,並催生出來了以家庭為單位的自耕農群體為絕對群體的農村社會!

在當代的大楚帝國,實際上已經沒有什麼傳統地主了……前明時期的那些地主,要麼死在了戰爭裡,要麼死在了武裝稅警手下,要麼死在了礦山裡……還有少數一部分則是早早拋售土地,回籠資金搖身一變成為了大楚帝國裡的工商階層。

而後續階梯農業稅的存在,直接堵死了私人擁有大量土地的任何可能性……土地越多交的稅比例越高,多到一定程度後,土地產出都不夠交稅的!

這些一系列的政策,都為大楚帝國極大的穩固了農村社會的穩定,並讓帝國農村地區成為了帝國的穩固基本盤……

人嘛,其實都不傻的,誰對自己好,誰對自己不好,基本心裡都有個數……平日裡雖然很多人也會偷偷罵兩句羅老狗,稅務局鷹犬不得好死之類的話。

但是你要說現在新冒出來一個野心家要造反推翻大楚帝國,那麼相當多一部分老百姓是不樂意的,乃至會反對的……

當然,這種反對也只停留在口頭上,捐錢之類的就別指望了……誰家的錢不是辛苦錢啊!

不過軍方要是大規模招兵要鎮壓叛軍的話,十個農民子弟有九個都會踴躍報名參軍……當然不是為了羅家王朝,而是參軍後退役了能分配工作啊!

甭管你說的再好聽,利益這東西就是利益……也只是利益!

————

雙山村被楚軍收復後,吸引了大量的外來移民定居,宋二牛的父母也是那個時候隨著一群族親們遷移到了雙山村,分期購買了一批官田耕種,養兒育女開始新的戰後生活。

宋二牛就出生在這個偏僻小山村!

在這裡有他記不起來,但料想應該是快樂的幼年,還有充斥著飢餓和勞累的少年以及青年時期。

在他記事起,一直到十六歲外出松江城打工之前,就沒真正的吃飽過……

宋二牛的記憶其實是一種普遍,大楚帝國治下的早期農村地區,雖然對比前明時期已經好很多,沒有大規模饑荒,農民能吃上飯,偶爾還能吃點肉……但是和吃飽飯是絕對沒什麼關係的。

畢竟生產力就那樣……

承順十年代的時候,人均糧食水平連三百公斤都不到……這個糧食水準,其實是處於大規模饑荒狀態!

一直到二十年代後才達到三百多公斤的水平,即便是這個水準,也是屬於普遍營養不良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