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楚帝國目前的工業體系,已經能夠滿足內燃機應用的工業體系生產,能夠在這個基礎上做到年產數十萬臺汽油發動機以及應用平臺。

現在的問題就是出現在市容需求還比較小……當然市場需求比較小也是因為目前的汽油發動機以及其應用平臺相當比較昂貴,只有農業裝置以及工程裝置還有軍事裝備,才能夠承受這種昂貴的技術裝置。

然而,成本是可以降低下來的……只要銷量足夠大,產能足夠大,那麼就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生產成本。

畢竟汽油發動機以及其應用平臺,都是屬於非常典型的工業產品,是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進而降低成本的。

只是成本高,市場小,然後市場小又導致成本無法大幅度降低……這裡頭就給卡住了,如果不施加外力影響的話,那麼可能需要十幾二十年的時間,等到技術持續進步,在技術源頭上大幅度降低成本,進而推廣汽油發動機以及其應用平臺,這才能夠較大的刺激市場需求,最終市場需求大了反過來降低成本,由此形成良性迴圈!

就和原時空一樣……從第一臺汽油機出現,第一輛汽車出現,再到大規模工業化生產汽車,這中間間隔了二十幾年時間呢。

對此,羅志學的解決辦法就是人為的刺激汽油發動機以及其應用平臺的市場需求……透過政策,官方採購等方式刺激內燃機市場,透過強行刺激起來的市場來擴大產能,進而形成規模生產後降低成本,等到降低成本後自然也就有了更大的市場規模,由此形成良性迴圈。

這就是他為什麼要在視察的時候,專門提到汽油發動機為動力的農業裝置的應用問題。

作為大楚帝國的皇帝,羅志學的每一次公開的講話,指示都不是隨便亂說的,這背後往往都是代表著帝國高層的政策走向,背後都是有深意的。

在新瑞典地區的機械化農業講話就是如此!

在新瑞典地區視察了當地的農業後,羅志學乘坐專利繼續往西前行,這一路上看到最多,也是讓羅志學最滿意的東西就是鐵路沿線地區的大量農田!

楚國人的移民開發要麼是沿著沿海沿河,要麼是沿著鐵路,而北美東西大鐵路作為北美地區的戰略鐵路大動脈,其鐵路沿線也成為了楚國人移民開發的重要區域。

基本上上間隔二三十公里,鐵路沿線上就會有一座城市,城市規模根據當地的交通,資源,氣候,歷史作用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大有小。

有一些是隻有幾千人的小規模城鎮,這些小城市往往建立在交通比較便利的沿河地區,可以方便的透過河流把周邊的物資以及人口進行彙集,然後透過鐵路或者當地的河流向沿海港口或其他大城市進行流轉。

少數也有一些人口規模達到上萬人甚至好幾萬人的中等城市,這些城市往往都是當地的府治,同時也是當地的主要工業聚集地。

不過也有規模超過十萬人的大城市,這就是伯塔府的府城伯塔城(芝加哥)。

伯塔城,名字取自當地原來的土著伯塔瓦托米部落名字的音譯前兩個音階,這地方因為優良的地理氣候環境,非常適合進行農業開發,同時又礦產豐富,周邊有著豐富而優質的煤礦以及鐵礦等礦產,還位於五大湖沿岸,可以方便的進行河運。

楚國人在十多年前的時候就已經抵達了此地,並在這裡建立了小型的定居點……那個時候,楚國人都還沒有從歐洲人手中接管整個東部美洲地區,東美省都還沒有成立呢。

因為當地的自然條件非常優越,加上人口也不少,發展潛力大,同時也更容易一些。

所以當年修建鐵路的時候,楚國人才會專門把東西大鐵路繞了一個大彎,硬生生的把鐵路修到了這裡,並在這裡設立了伯塔府,正式設立城市,即伯塔城。

因此這個城市從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了美洲官府的高度重視,往這裡派遣了好幾批官方移民前行前期開發。

不過官方移民其實不多,更多的還是透過鐵路源源不斷抵達的各種自費移民。

當年,楚國人的移民從西海岸乘坐火車,一路抵達此地後,因為此地條件優良,加上官方重視在這裡設立了府,又把這裡當成了前線修建鐵路的後勤供應基地,在這裡設立了鋼鐵廠,木材廠等鐵路材料供應工廠。

因此很多自費移民看到了此地的優良條件後,就選擇了在這裡安家落戶,成為了伯塔府的定居者。

同時這些移民以伯塔城為中心,向周邊擴散……建立小城鎮,開發農田以及礦產,並在伯塔湖上捕撈開發漁業資源。

最終,形成了一個北美中部地區的農業以及工業集散中心。

這地方,是目前北美三省裡規模前五的大城市,從城市規模來看,僅次於金山城(舊金山)、夏陽城(西雅圖)、新丹城(紐約)、超過密河城(新奧爾良)。

而且是五大城市裡,唯一的一個北美地區內陸城市……其他四個全都是沿海城市,而且還都是清一色的沿海河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