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難纏的李氏制鐵(第2/3頁)
章節報錯
不過就算有了專利授權,然而想要把汽油發動機給搞出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尤其是電子點火汽油發動機更是不好搞。
河口機械公司和遼東機械公司,他們早就有了全套的汽油發動機全套專利呢,但還不是到現在都搞不出來。
有了專利授權,只是說你能搞這些東西……不代表你會搞。
對於當代的大楚帝國而言,汽油機絕對是可以稱之為工業之花的存在,其技術含量非常高的。
首先是缸體……這東西對冶金以及精加工的要求非常苛刻,畢竟汽油機的氣缸可是要承受非常龐大的壓力的!
汽油可是在氣缸裡以爆燃的方式進行燃燒,瞬間爆發出來強大的動能……在如此強大的爆燃衝擊下,氣缸內的壓力可以達到好幾個兆帕,溫度達到三四百度。
在後續做功的過程裡,壓力會逐步降低,但實際上溫度卻是會持續升高到上千度。
這還不算……氣缸要做功,就要推動活塞進行往復運動……而內燃機活塞的往復運動頻繁非常高,可以達到數百轉每分鐘,這意味著活塞和氣缸之間不能太緊密,不然無法快速活動,但是間隙又不能太大,不然的話氣密性無法保障,也就無法保障功率。
這意味著,活塞和氣缸之間的加工精度要非常高……同時採用耐磨材料。
這又是高壓,又是高溫,還要耐磨,高精度……光是聽聽這些要求,就知道這玩意對材料以及加工有著多麼苛刻的要求。
作為對比的話,如今成熟的普通蒸汽機,氣缸內壓力一般也就零點幾個兆帕,同時活塞的往復運動只有幾十轉,多個不過一兩百轉。
內燃機對氣缸和活塞的技術要求之苛刻,遠遠超過蒸汽機!
但也正是因為這種苛刻的技術指標,才能夠讓內燃機剛發明搞出來,就做到百分之十幾起步,甚至更高的熱效率值,而蒸汽機的熱效率值一開始只有幾個百分點而已。
這說的氣缸和活塞,那還是最基本的……而整個汽油發動機裡還有其他一大堆零部件也是製造起來難度非常大。
比如電子點火系統……如何讓電子點火系統,每分鐘裡點火數百次之多,並且持續穩定的連續工作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並確保穩定長期的使用壽命,光是這一點就不容易……
然後還得考慮耐高溫,耐高壓……因為點火點火系統的火嘴,是直接連線到氣缸內的,氣缸內的汽油霧化後每一次爆燃,火嘴就要承受一次的一千多度的高溫以及好幾個兆帕的高壓。
然後……除了唐山機械公司外,其他三家內燃機公司……甚至包括國內其他的一些研究機構就卡在這裡了,他們弄不出來滿足如何苛刻技術要求的電子點火系統!
即便是唐山機械公司,人家也是前後研究了這玩意十幾年,從三十年代開始搞這東西,然後逐步逐步完善,最終才搞出來了勉強可以商用的產品。
至於其他企業,之前也沒有在這個領域裡研究太短,也就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搞……想要短短几年內就搞出來,並且搞出來還不算,你還得繞過一些唐山機械公司設立電子點火技術的其他一些專利。
其他幾家內燃機公司所獲得的電子點火專利……那只是早期的最基礎的專利,這東西基本上就是說:你可以搞電子點火……
但是人家唐山機械公司用什麼材料,怎麼實現技術指標這些可都是後續慢慢研發出來,又申請了專利的東西……其他企業哪怕是能夠搞出來也不能搞。
然後……其他企業搞的時候,還得繞過這些專利。
作為後來的追趕者,哪怕前頭已經有樣板給你看了,但是因為你不能直接使用樣板的技術路線,所以難度依舊非常大。
如今的其他三家內燃機公司,就是處於這麼一種很尷尬的局面……但是也不是沒有辦法破局,砸錢砸人再加上一點點的運氣,說不準明天就能找出來一種新的技術路線。
如果沒錢沒人,運氣又不行,那隻能抓瞎了,老老實實等人家專利到期了走別人的老路吧。
只是,目前內燃機領域裡的很多專利遠遠沒到到期的時候,所以直到現在,大楚帝國裡的電子點火汽油發動機,依舊只有唐山機械公司一家生產。
河口機械公司靠著自身積累的熱管點火技術,也搞出來了汽油機,只不過熱管點火的穩定性遠不如電子點火,所以雖然也說是汽油機,也推向了市場,但是價格就要低很多,利潤也低很多。
至於遼東機械公司……他們的熱管點火技術也不咋地,電子點火一時半會又搞出來,所以現在連個汽油發動機都沒有推向市場。
而李氏動力的話……其實技術落後更多,弄到了內燃機的基礎核心專利授權可不代表著弄到了技術,現在他們還在折騰氣缸呢……電子點火什麼的也是剛起步研發。
承順五十年推出第一款商用汽油發動機……目標是這麼制定的,但是實際搞起來變數可就大了。
不過人家李氏動力背靠李氏制鐵,有錢也有耐心……一時半會的落後對於他們而言問題不大,更不會讓他們輕言放棄。
他們既然瞄準了內燃機這個領域,只要內燃機的市場前景和預期的一樣足夠大,那麼他們就能夠持續死磕幾十年進行競爭。
就和他們在造船,通用機床,電氣領域裡的投資一樣……玩的就是死磕,打不死你也要拖死你!
反正人家有錢有人,就一直這麼保持大力度的研發,在後頭持續追趕你……你在前頭領跑的時候但凡出現一些紕漏,人家立馬就追上來,甚至趕超你。
他們之所以在造船領域裡搞的這麼好,靠的就是這一手……持續保持競爭力,用十年二十年的時間硬生生耗死了其他競爭對手登頂國內巔峰。
如今的李氏造船,旗下一共有十多家中大型造船基地,在民用船隻領域裡,他們現在已經是名副其實的第一名,產能如此,利潤也如此。
什麼松江海軍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看似是國內前二的造船廠,也都是各種大型軍艦的主要承建造船廠,但是要說造船噸位數量以及盈利能力,人家李氏造船能吊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