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所有人都知道,自己是楚國人……不是什麼美洲人,南洋人,而是大楚帝國人!

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不管是在東亞本土還是在東美又或者是在加的斯,楚國人都能夠自由自在的生活、工作、經商,不會受到任何政策上的區別對待,更不會有什麼歧視。

要讓所有人都知道,地球上只有一個帝國——大楚帝國;只有一個皇帝——羅志學!

而這些,都是屬於文化上的聯絡,屬於教化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大楚帝國諸多海外官員們的頭等工作……一個海外官員,平定其政績高低的時候,其實最主要的並不是發展當地經濟之類的,而是其教化工作的展開……穩固乃至進一步提升移民過去的民眾,對帝國的認同感,讓他們尤其是他們的子孫後代不要忘記自己是一個楚國人。

而這一點,主要是在教育以及報紙宣傳上進行體現……要想改變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他從小上學的時候進行改變,小時候接受教育就已經決定了此人在成年後的基本三觀。

一個移民美洲的人,生下的移民二代的,當這個移民二代從小學習的依舊是帝國禮教部統一制定的教材,學習的是楚國的文化,說的是楚國話,穿的是楚國衣服,所有的文化習俗都是楚國人的這一套。

那麼這個人哪怕是在美洲東北省紐約府出生,並長大,但是他成年後,依舊會是一個正兒八經的楚國人。

反過來,一個楚國人移民到了土著國家裡,移民二代從小學習的是蠻夷的文化,說蠻夷的話,穿蠻夷的衣服,所有的生活習慣都是蠻夷的生活習慣……哪怕他長的和楚國人一樣,但是他都不可能是一個楚國人……

血緣以及文化,當這兩者都有了,你才是楚國人……你不可能說有楚國人的血脈,但是滿嘴都是ABC,連楚國話都不會說的人是楚國人;更不可能說紅頭髮或黑面板的異族人,在楚國出生長大,學習了楚國文化就變成了楚國人。

血緣和文化,缺一不可!

血脈自不用說……還有什麼說學了楚國文化就變成楚國人的,在當代也不是沒有這種人,但基本都是那些土著蠻夷……很不幸的是,他們並沒有像蒙古,原時空女真人一樣征服華夏,然後能夠來一句‘蠻夷入華夏則華夏之,華夏入蠻夷則蠻夷之’……這話,或者說這種論調,本來就是滿清為了論證自家政權合法性而提倡的論調。

但是在大楚帝國裡可不存在被異族征服的事,所以大楚帝國的社會里說這句話,那是要挨白眼,遇上暴脾氣的甚至可能捱打!

帝國利益是有限的,自家七億多楚國人分都很勉強不夠用,你還鼓吹蠻夷入華夏就變成華夏人,讓一票土著進來分享帝國利益,這不就相當於掏自己口袋裡的錢給那些土著嘛!

遇上暴脾氣的,人家可不就得動手了!

扯遠了……目前的大楚帝國對海外領地的教化工作上是非常重視的,還美曰其名的提出來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在海外領地裡也搞了大規模的普惠性基礎教育。

儘可能的確保海外領地出生長大的孩子,能夠接受最基本的六年小學教育,並在這個接受教育的過程裡,持續灌輸楚國文化!

這樣的孩子,接受了六年教育後……自然而然的就會知道自己是一個楚國人,你要是這個時候對他來句玩笑話,笑話他是蠻夷,孩子要麼急得掉眼淚,要麼直接跟你翻臉了……你才是蠻夷,你全家都是蠻夷!

當這樣的教育持續下去,才能夠讓東亞本土和海外領地在文化上持續保持一致性…大家都是楚國人,只是住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而已!

除了文化外,還有經濟上的聯絡也非常重要……這也是大楚帝國搞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部分原因之一。

大楚帝國的全球經濟一體化,除了方便收割各藩屬國殖民地外,也是為了統籌全球各地資源,實現最佳化分配……儘可能的降低內部損耗以及重複建設。

這種模式,表面上來看似乎也挺好的……但是但是這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牢固的經濟捆綁政策。

因為這種政策下,推行的往往是單一經濟模式!那些行政領地,藩屬國,保護國等殖民地就不用說了……這些地方本來就是為帝國提供各種經濟農作物以及礦產等資源的。

就算是海外的直轄領地,其實也很難擺脫大楚帝國的經濟體系,或者說能夠擺脫,但是代價會非常大!

比如美洲地區,幾乎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各種經濟農作物產品最終都是會運往東亞本土銷售的。

你可以想象失去本土市場後,對美洲地區的農業會造成多大的打擊……牛奶倒進河裡那都是輕了。

再來架設一下,一家位於東美紐約的高技術製造企業,他們技術不錯,能夠生產出來一種還不錯的工業裝置產品,然後透過經銷商銷往東亞腹地省份……

至於為什麼東亞腹地省份,還能為啥,那裡有六億多人口啊,有規模龐大的工業體系啊,也只有東亞本土,才會對這種工業製造裝置有龐大的需求啊!

但是突然有一天,東美省說獨立了……東美省和本土斷絕了貿易往來後,他這企業也就可以直接宣佈直接破產了……你總不能指望靠著那些人都沒多少,而且基本只搞農業,少量輕工業的海外領地養活這些高技術企業吧……怎麼可能!

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下,本土需要海外領地,行政領地,殖民地等地區的各種農畜礦產品!

但是……上述各地的農畜礦產品也需要本土這個龐大的市場啊。

基於這種理論,大楚帝國高層多年前就制定下來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政策……

文化和經濟雙管齊下,這是帝國高層為了確保帝國長治久安,避免未來海外領地分裂的重要措施。

至於有沒有用……用處自然是有的,至少目前來看效果還不錯。

楚國人移民美洲也有二三十年曆史了,部分二代移民已經長大成年,成為了當地的中堅勞動力群體,但是依舊沒有出現分裂傾向,他們依舊堅定的認為自己是楚國人,同時也不認為自己遭到了政策上的地方歧視。

實際上也的確如此,除了國防工業這種特殊產業外,大楚帝國在經濟政策上的佈局其實都是高度統一化的,不搞區別對待的那一套。

作為一個商人,你想要在美洲,在本土,南洋,甚至歐洲加的斯投資建廠那都是你的自由……同時作為一個楚國人,你愛去工作生活就去哪裡工作生活。

而且本土和海外領地之間,也沒有關稅之類的說法,貨物往來通暢自由,全國各地稅收標準也完全一致的……甚至很多海外地區都還有一些農業稅收政策上的優惠呢。

這些措施,基本上確保了目前海外地區的穩定,沒有出現離心力!

至於未來……那只有未來人才知道了,畢竟未來會怎麼變化,誰也說不清楚,連羅志學其實都很難進行預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