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需求決定裝備-小無畏艦(第3/3頁)
章節報錯
當然……權天恩也好,其他海軍高層也好,暫時還沒有搞什麼全重炮戰列艦的想法……還是那句話沒那必要。
戰艦這種東西,是看需求的,是周邊地位的……畢竟武器是為了對付敵人的,而不是用來當擺設,單純為了好而好的。
所以海軍高層的想法,是搞一種四五千噸左右,防護能力大幅度加強的炮塔型戰艦,用於海外部署,鎮壓一切土著不服……然後還要控制住成本,不能搞太貴,裝甲什麼的有就行,千萬不能搞的和戰列艦一樣好幾百毫米……用不著。
航速嘛,居中就行,不用太高但是也不能太低,有個二十節就差不多了,甚至更少一些只有十八節,勉強也能接受……畢竟打土著,而且預定作戰海域都是近海甚至港口,河口,也用不著跑太快。
海軍要的,其實就是一種能夠全球跑的近海炮艦……以海制陸嘛!
此外以前的火炮佈局方式是各打各的,基層普遍反映隨著艦炮射程的增加,各炮觀瞄越來越困難,並且會經常出現誤差……把隔壁炮位打出去的炮彈落點,當成了自己的炮彈落點,然後進行修正……結果越修正打的準頭越差!
也希望改變火炮佈局方式,搞個統一火控什麼的。
權天恩也就根據這種需求,拿出來了現在的這種四座雙聯裝主炮的統一口徑火炮的戰艦設計。
嗯,最後這玩意,咋一看其實還可以,也挺符合大楚帝國海軍作戰需要的。
但是你要放在原時空十九世紀末期裡,那就是一炮沉的貨色,打不過不說,還航速太慢跑不掉……
畢竟你要全面防護,還要封閉式炮塔,還搞高幹舷,速度還不能太慢,而基礎技術有限的情況下……那隻能是防護差,航速慢,火力渣了。
但是,它也有個優點,它渣的很均衡……而這種均衡對大楚帝國海軍所面臨的各國土著而言,那就是很讓他們絕望的存在了。
武器裝備這東西,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
而權天恩拿出來這玩意,就很適合當代的大楚帝國海軍搞以海制陸背景下的戰略需求。
其適合程度,大概和三十年代搞低成本無防護十五節戰艦安東級護衛艦差不多!
十五節航速,比商船跑的還慢的輕型戰艦,而且還沒裝甲防護,只靠煤倉硬抗。
扔地球上,八九十年代的大清都看不起這玩意……
因為航速太慢,這一次視察艦隊裡甚至都沒帶上這玩意……
儘管視察艦隊裡的平日巡航速度也就八節,十節左右,但是作為護衛艦的話,肯定是要頻繁的加速前出,提前偵查情況,往返通報情況的。
航速太慢的話,這護衛艦奉命前出偵查,這幾個小時過去了,這船還在前頭十來公里的地方慢吞吞的挪動,太耽誤事。
真跑起來,能夠做到二十節巡航的皇家公主號,不用幾個小時就能讓這種護衛艦連尾煙都看不見……
但是儘管安東級護衛艦看似有諸多缺陷,但是在大楚帝國海軍裡,這東西便宜又好用,可是正兒八經當代楚海軍的主力護衛艦之一。
最後下水服役的一艘,可是在承順四十三年才服役,至今不過服役四年而已,想要等它退役完畢,那估計少說也要等十五年後。
安東級護衛艦,就是典型的適合才是最重要的。
而權天恩搞的新戰艦,同樣也是走的適合這條路子,完全是根據海軍的戰略戰術需求搞出來的東西,只是搞到最後,就變成了一個小號版本的無畏艦而已。
其實……這麼說也不對,更準確的說,應該更類似原時空裡從裝甲巡洋艦演變而來的輕型裝甲巡洋艦,也就是後世人們常說的輕巡。
只是船隻設計看似和後世輕巡差不多,然而兩者的設計理念,乃至用途都是天差地別的……後世的輕巡,都是用來執行偵查,次要炮戰,或防空,魚雷作戰等任務。
權天恩設計的輕型裝甲戰艦,從始至終都是為了大楚帝國海軍以海制陸戰略而服務的,它的作戰物件從來都不是海上的對手……各種戰艦,而是土著國家的海防、河防炮臺以及地面部隊!
所以它才會有高幹舷的情況下,還擁有全面裝甲設計,擁有這個噸位級別裡很少見的封閉式炮塔設計,而不僅僅是炮盾。並且之所以在前後左右都部署炮塔,是為了在狹小的河口,港口裡不用轉向就能對任何方向進行密集炮擊。
看似很類似,但實際上從設計理念到用途,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
這玩意,就和海軍那邊說的一樣,就是一種能夠遠洋航行,全球部署的近海炮艦。
真要進行類比的話,其實二十一世紀美國人搞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才是同型別的東西……雖然時代不一樣,技術也不一樣,戰艦也不一樣,但是兩者都是以海制陸戰略的產物,設計理念以及作戰用途都高度一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