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維持殖民的統治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維持殖民統治的成本並不小,部分情況下甚至得不償失。

殖民地裡的統治官員以及軍人們,基礎設施建設等等都需要資金的……

同時自己直接搞殖民統治的話,就需要直接面臨殖民地人的反抗……可別以為你國力強悍,然後殖民地裡的人就不反抗了……殖民統治本質上就是經濟掠奪,人家殖民地裡的土著日子過不下去了,或者土著裡的原有利益群體的利益受到了侵犯了,自然是會反抗的。

大規模的軍事反抗不敢,但是小打小鬧的各種零星襲擊卻是非常容易的。

為了保障殖民地裡的安穩,為了避免零星商人,殖民者不可避免的要加大軍事投入,增加駐軍數量,修建各種各樣的堡壘之類的。

這樣一來,軍事成本就會長期居高不下。

對此,楚國人是深有體會……畢竟大楚帝國在對外擴張的時候,可以說是各種擴張方式都有,傳統的這種殖民自然也有,而且規模不小……各種的行政領地,其實就是這種傳統殖民方式。

而這種傳統殖民地裡,在部分地區裡的殖民成本長期居高不下……軍事投入非常高,而且時不時給你來點零星的傷亡,這就很噁心人。

要不然,大楚帝國為什麼搞出來了各種各樣的僕從軍,光是印度僕從軍就陸續組建了二十幾個師,如今的歐洲僕從軍也陸續組建了十多個師。

就是為了降低殖民地軍事成本,減少正規軍傷亡啊。

同時,這也是楚國人後續在非洲以及歐洲,西亞等地區開始搞大規模的代理人的緣故……就是因為大楚帝國發現,自己直接統治殖民地的話,成本比較高,而且有時候做起事情來縮手縮腳,還不如扶持代理人,自己穩坐釣魚臺只掠奪經濟利益來的簡單幹脆。

因此,到了現在的大楚帝國,在海外統治上,已經開始逐步縮小行政領地的規模,開始把部分行政領地變成直轄領地或者是藩屬國。

這其實也就是目前的歐洲模式!

大楚帝國在歐洲地區裡的統治模式,主要是一些小面積,但是地理位置比較關鍵的直轄領地,然後再加上大量的藩屬國所組成,行政領地雖然也有,但是面積都不大。

就算是行政領地的統治上,也開始減少正規軍的軍事投入,而是使用大量的外籍軍團,即以往的僕從軍。

不得不說的是,這些成本低廉,異地招募、使用的外籍軍團非常好用。

大楚帝國目前,組織並保有總數一百多萬人的外籍軍團,兵員主要來自於印度,西亞,北非以及歐洲地區。

這一百多萬人僕從軍,指的是大楚帝國正式招募並組織訓練,編練成軍,掛著楚軍名頭,由楚軍軍官擔任中高階指揮官的外籍軍團。

並不包括大楚帝國統治下的各藩屬國擁有,但是也聽從楚國人號令的藩屬國軍隊……這部分數量可就更多了。

所以當代大楚帝國在海外地區裡的軍事組成,是比較複雜的!

自家的軍事力量就有三大軍種的正規軍,也就是陸軍,海軍,近衛軍,此外還有一個不是軍隊,但實際上戰鬥力不弱於正規軍的武裝稅警。

海外地區裡的陸軍,有充當主要機動兵力的甲等戰備師,乙等常備師,此外還有各守備司令部所轄的地方守備部隊,即各地丙等守備團,營,此外還有大量的民兵!

然後值得注意的是,大楚帝國的體系裡,還存在著一支不算是軍隊,但實際上具備戰鬥能力的準軍事組織,即武裝巡警,各地巡警局根據自身情況組建這些武裝巡警,裝備輕武器主要用於打擊暴力犯罪。

而在海外地區裡的武裝巡警,往往還承擔著一定的軍事任務職能……必要時候都可以當正規軍用。

上述都是楚國人為兵員的正規軍以及民兵。

不算民兵以及武裝巡警的話,只計算正規軍,總數量大概在兩百五十萬人,其中陸軍是大頭,差不多有兩百萬左右。

不過兩百萬陸軍裡,相當多都是低成本,看似裝備了不少重武器,但實際上維持成本卻比較低廉的丙等守備部隊以及乙等常備師。

軍隊的成本,主要是人員成本,騾馬成本,武器採購成本,武器消耗成本……但是沒有經過動員加強的乙等常備師,他們雖然也會裝備大量的重武器,各種火炮什麼的,但是卻不會配給大量的騾馬……同時日常訓練也比較少。

同時人員配給上,只保留作戰兵力以及輔助骨幹人員!一個甲等戰備師的兵力可以達到一萬六千多甚至一萬八千人,但是乙等常備師的話,則是隻有一萬人左右……這可是少了足足八千多人呢。

當前情況下,楚國的一個乙等師如果要被派到海外駐防執行作戰任務,那麼至少要補充六千多人,再補充大量的牲口以及馬車,必要時候還需要補充一部分新式武器。

而丙等守備部隊則是成本更低了,他們往往以團或營甚至連的方式存在,分散駐紮在各地,主要裝備輕武器以及少量重武器……這些丙等守備部隊基本不具備機動作戰能力以及攻堅能力。

陸軍裡平日能夠抽調,隨時調動隨時能打的機動兵力,其實也不多,只有一些甲等師以及在海外執勤,經過動員加強的乙等師,總人數也就五十多萬。

但是這五十萬多人除了在本土保留一定兵力外,剩下的兵力需要被派遣全球各地駐防……所以這幾十萬人看似很多,然而具體分到某一地方的話就很少了。

比如英倫地區這地方,整個英倫地區裡的楚軍正規軍陸軍兵力,只有區區可憐的一千多人……這一千多人駐紮在英吉利海峽邊上的直轄領地多佛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