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方面自然不會因為英倫地區幾個土著王國的恐慌,就停止自己的相應軍事部署。

調整外籍軍團和正規軍之間的戰略部署,是大楚帝國最高層決定的軍事決議,由軍務院直接頒發各種戰略命令,可不會因為區區土著國家的恐慌就停止自己的行動,甚至都不屑於去解釋什麼。

大楚帝國做事,不需要向土著,尤其是還是自己扶持的代理人藩屬國土著解釋什麼。

所以,英倫地區的幾個土著國家,就在恐慌中度過了幾個月,這期間甚至為威爾士王國和英格蘭王國之間的戰爭都出現了停滯。

畢竟邊上楚軍的大規模調動太嚇人……

尤其是附近的幾個楚軍行政領地裡的軍事調動,規模非常大,如利物浦地區,之前部署在這裡的一個外籍軍團混成營被調走,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整整一個團的外籍軍團兵力。

按照歐洲司令部方面的戰略安排,英倫地區將會是第一批進行戰略調換的地區,在英倫地區裡的調動,實際上並不是土著們表面看到的增加兵力,而是壓縮兵力……

英倫地區的兵力調動,以增加外籍軍團,同時壓縮正規軍兵力為主。

這是因為英倫地區和歐洲大陸間隔了一個英吉利海峽,就算未來歐洲大陸地區出現什麼大規模的動盪,那麼缺乏海上力量的土著各國也不可以跨過英吉利海峽,對英倫地區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威脅,同時英倫地區裡五個土著王國實力都不咋地……畢竟這年頭整個英倫地區的總人口也就千萬人左右。

這千萬人口還分散在五個王國裡,每個王國少則不過百多萬人,多不過兩三百萬而已。

這點人口基礎的土著國家,基本上不可能對大楚帝國造成什麼實際性的威脅。

因此大楚帝國在英倫地區的殖民統治,是非常穩固的,不太可能出現什麼太大的問題。

不像是歐洲大陸地區一樣……歐洲大陸地區要更加複雜,同時人口眾多,其中的幾個大型土著國家,比如奧地利,法國,波蘭立陶宛,瑞典王國等國家,整體實力都要比較強悍,一旦發生動盪的話,是有可能掀起大規模動盪的。

雖然楚軍依靠自身的強悍軍事實力,有絕對的把握進行彈壓……但這只是現在而已,等到未來呢?

未來的事情可不好說。

同時就算能夠進行軍事鎮壓,但是軍事開支也不是個小數目……楚國人來歐洲可不是為了打仗的,而是為了來賺錢的。

要是因為頻繁的動盪而進行軍事鎮壓,導致軍費開支過大,那麼到最後就會得不償失……這也是原時空裡諸多殖民國家最後放棄殖民地的緣故。

不是殖民者打不過叛軍……而是維持殖民統治的成本已經超過了從殖民地所獲得的利益,繼續維持殖民統治得不償失,甚至會成為宗主國的巨大負擔。

這也是楚國人沒有在歐洲地區採取大規模的直接殖民統治,而是採取扶持代理人模式的重要原因。

自己直接統治的話,成本會迅速擴大,同時也會有更多的顧忌。

但是扶持代理人的話,讓當地土著打土著,楚國人只需要做好戰略威懾就行了,不用太大的額外軍事成本……這種模式就是典型的只想要好處不想要付出。

這種戰略模式,也符合大楚帝國軍務院裡提出來的海外部署新方陣:日常彈壓由代理人負責,外籍軍團負責日常軍事威懾以及常規平叛,而正規軍則是隻負責最頂級的戰略威懾!

為了執行這一方陣,除了加大外籍軍團的派遣數量外,楚軍方面還把正規軍集中起來,部署到若干戰略地點以施行戰略威懾任務。

在歐洲地區,歐洲陸軍司令部以及海軍方面的歐洲艦隊經過協商後,擬定了幾個沿海港口城市作為戰略軍事基地,打算在這幾個地方里部署重兵,囤積大量的後勤物資,作為威懾整個歐洲地區的戰略支撐點。

這種戰略支撐點,都是清一色的直轄領地,主要是西班牙半島地區,目前帝國在歐洲最主要的戰略支撐點,商貿港口,物資中轉站加的斯,該地方能夠輻射整個西班牙半島,北非地區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區。

還有法國地區的勒阿弗爾地區……這地方也是正在建設當中的歐洲鐵路的終點站,該地區可以輻射整個法蘭西地區,西班牙北部地區,荷蘭等底地地區。

丹麥地區的日德蘭地區,這地方主要是卡在了北海進出波羅的海的地方,戰略地位比較重要,同時當地本來沒多少土著人口,所以遷移起來也比較方便,適合作為直轄領地弄,這個地方可以輻射整個丹麥地區,北歐地區以及亂成一鍋粥的德意志地區,並掌控整個波羅的海沿岸。

最後還有地中海上的克里特島……這地方前些年被奧斯曼帝國所佔領,不過楚國人到了歐洲後,在楚國人的威脅利誘下,奧斯曼人作價二十五萬楚元,把這個島嶼賣給了楚國人。

當然了,奧斯曼人一個銅板實際上也沒拿到,因為這二十五萬楚元最後都用來抵消楚國人的賠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