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英格蘭王國和威爾士王國之間的戰爭,大楚帝國方面並沒有進行插手,駐多佛爾的英倫藩務總領事只是對兩國發出了例行公事的警告書:不得傷害大楚帝國的利益!

這份警告書裡還詳細列出了諸多警告內容。

如不得在楚軍駐防區域周邊十公里範圍內進行任何軍事行動,否則將會視為對楚軍的潛在威脅而遭到軍事打擊。

不得在楚國人開設的礦場,農場,鐵路,碼頭周邊進行軍事行動。

不得阻擋棉花、羊毛、煤炭等二十多種物資的運輸(即便這些物資是敵對方所有並運輸)

更不得阻擋楚國人以及楚國所有的物資的通行。

總之就是你們打你們的,但是絕對不能影響到我們楚國人的利益,比如楚國人在兩國地區廣泛進行的羊毛收購行動,你們就不得進行任何的破壞和阻攔……

各種列舉的禁令就有二十多條……

不過楚國人的禁令只保護自己的利益,至於兩國之間的戰爭以及利益糾紛,並沒有進行任何的插手。

只保護自己的利益,不插手土著之間的衝突乃至戰爭。

這也是大楚帝國在海外擴張裡的一個重要特徵,一方面是楚國人其實不太關心當地土著的死活,更不關心他們之間的輸贏,反正不管誰贏誰輸,楚國人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證。

其次,土著之間的戰爭行為,對於楚國的一些商業行為也有一定的好處,比如說最典型的軍事貿易。

這戰爭一旦爆發後,交戰雙方都得大規模的從楚國人手裡採購各種軍需物資,打一場戰爭下來,土著甭管是輸贏,都得大出血。

然後戰爭的破壞也會很嚴重,戰後肯定需要進行重建啊,戰後的重建又是一個大蛋糕。

這一場英格蘭和威爾士王國之間的戰爭,保守估計可以讓楚國人獲得數百萬楚元的收益。

這就是為什麼楚國人不喜歡阻攔土著之間爆發戰爭,甚至有時候還會有軍火商主動拱火挑動戰爭的情況。

不過雖然不插手,但是楚國人依舊密切關注雙方的戰爭行為,並派出了軍事觀察團隊。

而這種軍事觀察團也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而是會直接派出一支成建制的兵力跟在後頭……主要是避免這些土著殺紅了眼,然後腦子犯抽殺到了楚國人的利益所在。

楚軍的軍事觀察團,必須隨時注意,並阻止這種行為。

而沒有什麼,比直接派出一支軍隊跟在他們屁股後頭更有效了。

直接把槍口定在他們的腦後勺上……讓他們規矩點。

負責英格蘭王國這邊的軍事觀察團任務的,乃是印度第三十一師下屬的一個加強營,約莫一千人左右,轄有一個四連制的步兵營,配屬有一個騎兵排以及一個炮兵排還有一個輜重排。

這種一千多人規模的加強營/混成營模式,也是楚軍在海外地區裡最喜歡使用的一種戰鬥編制,各種兵種齊全,具備單獨作戰能力,同時一千多配屬十八型步槍以及七十毫米步兵炮的強大火力,也足以讓他們對抗大幾千甚至上萬土著的線列正規軍。

需要的兵力少,威懾力強大!

外籍軍團裡的印度第三十一師下屬的這支混成營,就是屬於這種部隊,原本駐紮在倫敦地區,半年前剛完成換裝整編,使用的武器從火帽擊發槍,滑膛炮全部升級為十八型單發步槍以及早期型號的七十毫米步兵炮。

在英格蘭王國的近衛軍出動後,這個混成營也跟著出動了……也沒有靠的太近,就在後頭十公里左右吊著,防止出現什麼意外。

率領這支混成營的乃是一個年輕的楚軍上尉……雖然這支外籍軍團裡的混成營有一千多人,但是外籍軍團裡的軍官軍銜,一向來都比正規軍裡的低。

外籍軍團裡的師長,也才是准將軍銜而已,副師長以及參謀長則是上校軍銜。

但是正規軍裡的師長,則是清一色的少將,幾支非常特殊的甲等王牌部隊,或近衛師的師長,更是由中將擔任師長。

副師長以及參謀長則是標配准將。

這並不是說正規軍的人數更多,外籍軍團的人數更少……實際上很多沒有經過動員的乙等師也就萬人規模而已,還沒外籍軍團的人數多呢。

畢竟外籍軍團都是常年在海外執行作戰任務的,屬於長期保持戰備狀態的部隊,雖然火力不行,技術兵種不多,但是人數絕對夠多……反正招募以及維持外籍士兵的費用也便宜的很,不用花幾個錢。

這也導致了,楚軍裡的正規軍裡,軍方更傾向於堆積更多的技術兵器,減少人員以及騾馬的配屬。

沒有經過動員的乙等師體現的最為明顯,別看人家只有一萬人,但是人家的火炮配給數量和甲等師一樣的……頂多就是一些比較落後的二線火炮而已,但是數量是絕對不少的。

所以乙等師的動員,是不需要額外增加技術兵器的,只需要直接補充兵員就行了,而且也不需要補充太多的戰鬥兵員,需要大量補充的是輔助兵員,當然還少不了吃的特別多,軍方平時都嫌棄的騾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