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六章 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第2/3頁)
章節報錯
旁敲側擊問了問後,才知道不知道突然為啥,工業部的大佬非常重視內燃機領域,突然就安排了人下去考察三大農機公司的內燃機專案,並且準備了龐大的扶持資金。
如此情況下,遼東河口機械公司的一票管理層哪裡還忍得住啊,當即各種獅子大開口索要政策支援,資金支援。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工業部那邊竟然來者不拒,幾乎答應了他們的所有要求……但是反手就來了一句:等到明年工業部的大佬就會親自過來考察,希望你們能及時拿出來成果。
這讓遼東河口機械公司的人又喜又怕……喜的自然是各種支援力度非常大,但是怕的是明年工業部那邊會有大佬過來親自視察,到時候如果看不到成果的話,板子打下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痛。
如果是普通民營企業那也就算了,但是他們可是正兒八經的官辦企業,公司督辦,協辦以及會辦這三個主要高階管理層可都是在職工業部官員。
工業部大佬一句話,就能把他們調整到海外殖民地的某個官辦小作坊去……
但是好處既然都拿了,退回去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硬著頭皮繼續對內燃機進行研究。
好在他們公司在煤氣機領域研究多年,儘管中途停滯了幾年,但是以前的積累也非常深厚。
同時以前煤氣機專案的核心研究骨幹也還在公司內,只是被調到其他研發專案組去了。
現在把人手重新召集回來,同時結合以前的研究成果,再加上大量研發經費砸下去,應該可以弄點成果出來糊弄上頭的大佬了。
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其他的兩家農機公司裡頭。
這三家農機公司發現,帝國高層對內燃機的重視程度一下子就提升了起來。
不僅僅三大農機公司發現了,其他的一些大企業也發現了帝國高層似乎對內燃機這個領域重視了起來,只不過內燃機領域比電氣化領域坑多了。
到目前為止,內燃機還沒有任何可以實用化的產品,大部分研究都還處於理論研究狀態。
不像是電氣化領域,別看電氣化在承順四十五年冬天才開始小規模應用,但實際上早就有相關的電氣化裝置投入批次生產了,如天然磁鐵為核心材料的手搖發電機,小型直流發電機,在科研領域裡已經非常常見了,更不要說有線電報都已經大規模商用多年了。
大型的電氣化企業都有好幾家了。
所以電氣化領域看似剛起步,但實際上已經積累了十多年,透過十多年的小打小鬧和技術積累後,如今到了技術大爆發,應用大爆發的節點而已。
但是內燃機不一樣……這鬼東西可是沒有任何實際應用的例子,就連實驗室研究的樣機也都是大部分失敗而告終。
這裡頭其實也受到了材料,加工水平的限制。
內燃機這東西,實際上製造難度比蒸汽機還要高。
比如內燃機的轉速更高,做工時候的氣缸內壓力更大……這玩意怎麼做功的?煤氣煤油汽油的話,是透過把噴入氣缸內的霧化燃料進行電子點火,繼而發生爆燃……膨脹後做功。
可想而知氣缸需要承受的壓力有多大。
高壓力以及高轉速,這意味著對氣缸材料,活塞材料的效能要求更高,要更耐磨,承壓能力更強。
同時加工精度也要更高。
所以內燃機光看設計,似乎也沒啥,挺簡單的一個東西,但是真做起來的話就會發現對基礎材料以及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
最後,煤氣機,煤油機以及汽油機這三大型別的內燃機,其點火模式採用的是電火花點火。
三大農機公司的煤氣機點火模式,都不約而同選擇了走電子點火的模式。
而這就對電子零部件的要求非常高了,三大農機公司的煤氣機之前研發進度緩慢,一定程度上也和國內的電子技術發展緩慢有極大的關係,這配套的電子點火搞不出來啊。
至於說不用電子點火的柴油機,這東西採用的是壓燃點火,對氣缸的承壓能力要求更高……如今大楚帝國的基礎加工技術,搞煤氣機、汽油機這些都算是低壓的內燃機都有點難度,更別提更高壓的柴油機了。
內燃機這東西,為什麼很早就發明出來,並有了相關的理論,但是一直到第二次革命中期才出現並大規模應用啊……就是受到材料以及加工技術的限制。
簡單來說,內燃機對材料和加工的技術要求,遠超普通的三脹式蒸汽機,基本上和蒸汽輪機在同一個技術水準上。
此外採用電子點火的話,還得先把電氣化發展到一定水平,要不然汽油機配套用的電子點火你都搞不出來……
所以想要搞內燃機,那是有前置科技限制的……不是說你弄出來個設計圖,然後找兩個鐵匠敲幾錘子就能搞出來的。
要是你真能搞出來內燃機,那基本上也意味著工業水平已經達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中期水準,這說的還是實驗室狀態,小規模應用狀態。
如果要大規模應用內燃機……比如搞出來汽車並大規模使用,那基本上得達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末期水準了……大概就是一戰前後的頂級列強水準。
很顯然,目前大楚帝國的基礎工業能力距離這種程度還有距離。
所以,大楚帝國裡的內燃機研究方向,暫時也不是說弄出什麼內燃機來用於終端消費商品:汽車。
而是作為一種工業生產動力以及特殊領域裡的動力,如部分工廠動力,工程機械,農業機械,軍事裝備等。
三大農機公司的內燃機研究,基本都是奔著充當農用裝置以及工程裝置動力去的……農機裝置是他們的主業,至於工程裝置嘛,雖然他們不是搞工程裝置的,但是三大農機公司因為在拖拉機領域裡建立的技術以及專利壁壘,使得他們都成為了工程裝置的底盤提供商以及技術解決方案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