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威特州,這個位於波斯灣沿岸的海外行政領地,剛開始建立的時候很小,只有一片小小的特威特而已,而且當時的特威特還是屬於大楚帝國向奧斯曼租借的地方,要付給租金,同時有年限。

更關鍵的是,特威特這破地方真的是除了沙子就沒其他的了。

雖然是屬於沿海地方,也算是平原地帶,但是並不屬於那種富饒的沿海平原糧食產區,只有很小一片地方才能夠進行耕種。

當時楚國人選擇在這裡建設殖民地,純粹是為了就近把巴士拉地區的奧斯曼人進行貿易而已。

所以早期楚國人對特威特地區的建設並不怎麼重視……嗯,實際上後來包括現在也不重視。

楚國人很長一段時間裡,只在這裡弄了個小港口以及補給站,連正規軍的兵力都沒有駐防,只派遣了百來個印度僕從軍計程車兵駐紮在這裡。

此地的幾乎所有物資,都需要從附近奧斯曼人手底下的巴士拉港採購,或者乾脆到波斯等地進行採購。

後來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進行了一系列的領土交易,陸續獲得了巴士拉地區,乃至整個半島地區。

如此一來,大楚帝國也就正式建立了科威特州,並派遣了總督,把這片地方變成了科威特州總督轄區。

不過總督府並沒有設立在最早的殖民地科威特,而是在新獲得的巴士拉港。

畢竟巴士拉才是這一片地方里發展比較成熟,也有豐富資源來源,而且還有河流經過,是一個非常優良的沿海沿河港口。

之前奧斯曼人也是把這地方當成覆蓋波斯灣地區裡的重要港口,也是其印度洋艦隊的母港所在。

奧斯曼人利用這個港口,建設了不少的戰艦用於爭奪波斯灣地區,不過和波斯人以及後續葡萄牙人的爭奪中並沒能獲得上風。

一直到楚國人抵達波斯灣,並強勢掌控了波斯灣的制海權後,奧斯曼人和波斯人一樣,都不得不放棄海軍建設,轉而和楚國人進行大規模的貿易。

因為他們如果不放棄海軍建設,楚國人就會毫不猶豫透過襲擊港口,摧毀他們的艦隊來幫他們放棄海軍……如果他們不和楚國人進行貿易,楚國人就會直接出兵登陸,襲擊港口城市等方式來幫助他們和帝國進行貿易。

所以在楚國人進入波斯灣後,奧斯曼人也不得不開始和楚國人進行貿易,並陸續和楚國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其中就有租界巴士拉一片土地建設商貿站的條約,同時准許楚國人的軍艦停泊在巴士拉港進行補給和休整。

所以那個時候開始,其實楚國人在波斯灣的經營重心就已經從科威特轉向了巴士拉港,陸續建設了港口,包括碼頭,倉庫,又建設了兵營,炮臺,貿易站等等。

長期在這裡駐防了一支小規模的波斯灣艦隊以及數百名陸軍士兵。

等到大楚帝國波斯灣地區正式成立科威特州後,並派遣總督之後,巴士拉地區很自然的也就成為了科威特州的總督府所在。

經過了一年多的整頓之後,如今的楚國人已經全面控制了巴士拉港,並對城區進行了建設。

這地方也成為了大楚帝國經營整個波斯灣的戰略支撐點。

所以,特威特州的州府,也是總督府所在,並不是在科威特,而是在巴士拉……之所以還叫科威特州,純粹是因為楚國人最早來到這片地方進行落腳的地方叫科威特,並把這個名字延續了下來而已。

但是進入承順四十五年後,以往不被楚國人重視,甚至有些忽視的科威特,卻是迎來了大量的楚國人。

大量楚國人來到科威特後,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施工,他們先是把原來的碼頭進行了擴充,使得這個原本只可以停泊小船隻的碼頭,直接可以停泊數千噸的大船。

緊接著一艘數千噸,自帶吊裝裝置的貨輪靠上了碼頭,使用自帶的吊裝裝置往岸上調運大量沉重的機械裝置,這些工程裝置很多都是在海外領地裡難得一見的高階裝置,比如說一些蒸汽機推土機,挖掘機,壓路機,吊車,以及諸多港口裝置,尤其是那些吊裝裝置。

此外還有大量的鐵軌以及好幾輛的小型蒸汽機火車頭,貨運車廂。

這些裝置上岸後,在工程人員的操控下迅速開始了工作,他們還是繼續在碼頭上進行施工,以修建更大的碼頭,並安裝蒸汽吊裝裝置。

同時還有部分施工隊修建碼頭上的倉庫,並開始修建道路乃至小鐵路。

短時間內,特威特這個小港口就雲集了數千人在工作,並且還擁有大量的機械裝置。

整體的施工能力,讓那些土著們看了都得驚掉下巴!

僅僅是半個月時間,小小的科威特就已經出現了一座可以停泊萬噸大船的碼頭,並有配套的吊裝裝置以及簡易倉庫等。

同時還弄出來了一條數百米,從碼頭通往倉庫的小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