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卡拉地區,這是一個位於後世喀麥隆沿海地區的一個小港口村落,乃是當地一條河流的出海口。

二三十年前有土著遷移到這裡建立了一個小村落,後來逐漸有歐洲乃至楚國人來到這裡進行小規模的貿易。

不過貿易量非常小,因為在之前的歐洲人的奴隸貿易生意主要集中在黃金海岸一帶,這地方的奴隸市場暫時還沒有開發,同時這地方也沒啥黃金等貴重的資源,同時歐洲人在當代也很少在當地開闢種植園。

因此不僅僅是喀麥隆地區,實際上在整個非洲地區裡的殖民開發程度都非常落後的。

其殖民開發程度遠不如美洲地區。

這主要是非洲的自然條件要更加惡劣,外來人到這裡生存的話面臨著更大的麻煩以及困難。

不像是美洲地區,雖然說也有大量的原始深林乃至南美洲的熱帶原始叢林地區,但是隻是單純的地形問題,不存在和非洲那樣諸多亂七八糟的問題。

因此歐洲人在非洲地區的殖民活動,大部分只侷限在部分沿海地區,並且非洲地區的殖民活動主要是葡萄牙人以及荷蘭人為主,尤其是葡萄牙人為主,但是不管是葡萄牙人還是荷蘭人他們都是屬於小國寡民的國家,國內人口數量稀少,本來就很少搞大規模的移民開發。

他們的殖民活動,更多的是在沿海地區建立商貿據點,然後進行貿易為主。

後來楚國人來到了非洲,並趕走了歐洲人獨佔了非洲之後,其擴張策略則是分地區進行,對地理以及氣候條件比較好的南非地區,準確的說是南非最南端的一片沿海平原地區;再加上一個超級黃金產地的馬普托地區採取直轄政策。

但是在非洲其他地方,則是採取傳統的殖民模式,以建立行政領地為主,這些行政領地也多是一些條件比較好的沿海平原地帶以及交通戰略要地,比如優良的深水港口。

這些行政領地規模普遍偏小,小的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貿易據點,大的也不過是規模稍微大一些的城鎮以及附帶的周邊沿海平原地區。

但是整體而言,大楚帝國對非洲地區的擴張是保守而緩慢的,很多沿海地區實際上都沒有完成全面的實際控制,至於內陸地區就更不用說了。

少許的直轄領地移民開發,部分行政領地開闢種植園,大部分地區則是保持貿易往來。

這就是大楚帝國目前對非洲地區的擴張策略。

如此情況下,哪怕是楚國人接替了歐洲人掌控了非洲後,大部分的非洲地區要麼是的荒無人煙,要麼是處於當地的部落、王國控制下。

喀麥隆地區就是如此。

這片地方依舊處於當地的幾個部落所掌控,陳敬雲等人登陸的卡拉地區,就是屬於其中的一個名為杜阿拉人的部落。

當然了,陳敬雲他們其實也搞不清楚這個什麼杜阿拉部落……非洲地區的各種亂七八糟的部落太多了,直到目前楚國人甚至連活動在沿海地區的非洲各部落都沒能搞清楚。

人長的都黑不溜秋的分不出來,說的話也都是嘰裡呱啦的鳥語聽不懂。

你想讓楚國人把這些看似都一樣的非洲人給區分出來不同的部落,民族,那實在是太難了。

陳敬雲雖然也在非洲混了很多年,但實際上之前他主要是活躍在馬普托府一帶,最近一年才帶著人來到西非活躍,之前也是主要在黃金海岸一帶活躍!

說實話,喀麥隆地區他也是第一次來……

之所以來這裡,理由其實也很簡單,因此這裡是幾內亞灣沿岸裡,少數一片還沒有楚國人涉足並實際控制的地區!

往西邊一百多公里外,就是楚國人的殖民貿易據點卡拉巴爾,駐紮有一百多名的印度軍團計程車兵,以控制這個進出卡拉巴爾河的重要河口,這地方也是大楚帝國在黃金海岸地區裡比較重要的殖民據點,除了駐軍外,還有大約一千多名楚國人移民,在周邊開闢了糧食種植園以及可可種植園。

往南三四百公里外的加彭地區,有著一條加彭河,之前葡萄牙人曾經也在這一片地區裡活動,楚國人抵達西非後,覺得這裡位置適中,適合建立後勤補給站。

因此就在加彭河口裡找了個地方建立了殖民據點,前年剛開始建,到目前為止也不過只有兩三百人楚國人,其中有數十名是印度軍團計程車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