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三章 馬克勤機槍(第1/3頁)
章節報錯
陳友重是正兒八經的會試進士科出身,早些年對技術可謂是一竅不通,但是他很早就被分配到工業部工作,長年累月的工業部工作當中又多次下放到下屬企業從事行政管理工作,如此也在慢慢的接觸並學習,多少知道一些技術上的事情。
你讓他搞技術,那肯定是不靠譜的,但是你讓他推動技術發展,認清技術價值這些東西,他還是很有一套的。
屬於雖然不是廚師,但卻是一個資深食客,對美食也有著自己的鑑賞水準。
這也和工業部的特殊性有關係,在工業部工作哪怕是幹行政工作,但是多少也會接觸技術上的東西。
大楚帝國裡的工業部,其主要職責,並不是說管理官方資產並保值增值這些東西,而是根據帝國戰略需求,對國防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基礎產業、先導產業進行投資佈局,並進行管理運營。
其先導產業比較特殊,先導產業也可以稱之為新技術產業,但並不是所有新技術產業,有些新技術產業不用工業部搞,人家民間資本就一擁而上了。
但是有些新技術出來後,民間資本觀望或因為實力的問題而不涉足,那麼工業部就會進行前期投資,把前期做起來,給民間資本打個樣板,以吸引大量的民間資本流入,後續則是看情況退出產業。
如早期的紡織產業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一開始是官方資本大規模進入,打造樣板,等民間資本也湧入其中後,官方資本就陸續退出了紡織產業,到目前為止,工業部直屬的大型紡織公司只有一家漢天紡織公司,其他的都被陸續出售了。
漢天紡織公司之所以還留著沒有被出售,還是早就轉型為特種紡織產品企業了,主要生產各類軍需紡織產品或特種紡織產品。
主要產品有軍服,軍用毛毯,軍用橡膠雨衣,軍用橡膠水鞋,軍用帳篷以及對外提供各類防水類紡織品,特殊型別的紡織產品等。
漢天紡織公司發展到今天,實際上已經變成了一個以特種紡織產品、軍用紡織品為核心業務的特殊型別的紡織企業,其民用紡織業務早就已經出售轉讓了。
不過先導產業目前工業部搞的也不算多。
工業部的主要投資運營領域,還是集中在國防以及基礎民生產業裡。
如礦務,冶金這兩大行業,就一直是工業部的重要工作,勘測開採各種礦產,然後冶煉成為鋼鐵或各種合金材料,開採煤炭,開採金銀銅等貴金屬等等都是屬於投資規模非常大的資本密集行業,同時回報週期也比較長,民間資本進入其中還是有比較大的壓力乃至風險。
因此大楚帝國裡的礦務以及冶金行業到目前為止,依舊是官方資本佔據主導,民間資本為輔的狀況。
還有一些基本民生行業,比如航運、長途公路運輸,城市公共交通,城市供水,供煤,供氣(煤氣),建築行業裡的大型施工建築企業。
而上述的各種所屬企業裡,也不僅僅有工業部直屬企業,還有各個省、府兩級地方財政投資建設的官辦企業,至於更低的縣、鎮兩級財政,並沒有投資成立官辦企業的許可權。省府兩級官辦企業雖然所有權歸屬當地地方財政,但是省府兩級地方財政想要投資官辦企業,都需要獲得工業部的稽核以及批准。
同時工業部對省府官辦企業擁有監督許可權,大規模投資,企業重組和兼併等都需要獲得工業部的批准。
大楚帝國雖然准許省府兩級,自籌資金搞官辦企業,但是也有著比較大的限制,不是說當地官員腦袋一拍,想要財政出錢搞企業就能搞企業的了。
之所以搞成這樣子,是大楚帝國高層想要依靠工業部來把控整個工業體系的發展和佈局,推動生產力的持續提升……但是用官方資本為財政賺錢,這絕對不是工業部的目的,甚至是帝國高層嚴加提防的方向。
為什麼嚴加地方官方資本牟利?
在一個官本位帝國裡,官方直接下場做生意,並且是以牟利為目的的生意,那麼民間資本也不用活了……漢天紡織公司的民用紡織業務為什麼逐漸沒落了?不是他們自己無能,而是官方為了整個紡織行業的健康積極發展,主動出手對漢天紡織公司進行了打壓,並進行了業務轉型。
不打壓?
早些年的漢天紡織公司依靠官方資本的身份暢通所有市場,甚至利用行政手段打擊蘇秦紡織公司等競爭對手,搞各種壟斷,非正常手段競爭打擊對手,一度給整個紡織產業的發展都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紡織產業是何等的重要,那可是近代工業裡的龍頭引擎,就被這麼一家怪胎一樣的超大型官辦紡織公司給壓制了!
後來帝國高層果斷出手,直接一巴掌把漢天紡織公司打的原地轉了幾十個圈,然後老老實實的逐步放棄民用紡織業務,轉型幹特種紡織去了,最後乾脆是把民用紡織業務徹底出售。
之後,大楚帝國裡的民用紡織市場上,再沒有任何一家官方資本企業涉足其中。
如此才迎來了整個紡織行業的大鬆綁,湧現了一大批民營中大型紡織企業,而這些紡織企業的迅速發展,又帶動了上下游產業,尤其是機械,鋼鐵,煤炭,交通等產業的發展。
真正發揮出來了紡織行業是近代工業發展引擎的巨大作用。
現在的紡織產業,在大楚帝國的整個工業體系裡,其經濟比重長期達到百分之三十以上。
紡織產業對稅收,就業的貢獻就不說了,更重要的是龐大的紡織行業所帶來的各類機械,交通,材料,煤炭等需求,將會極大的刺激各類上游產業,最終導致整個工業體系持續發展的情況。
這是屬於非常典型的需求催生市場,市場推動技術發展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