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第聶伯河上的槍炮聲(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碼頭上,還有一群海軍的工程師帶著海軍工兵們正在安裝岸上的蒸汽吊裝裝置。
恰納卡萊這地方的地理位置非常關鍵,加上水文條件也適合作為軍事港口使用,因此楚國人打算在這裡修建一座軍事基地,用來掌控黑海海峽。
同時用來充當進軍黑海的後勤保障基地。
隨著東歐方向的陸軍第十八師已經殺到黑海沿岸,地中海艦隊這邊也需要儘快的進入黑海,為東歐方向的持續擴張提供海上力量的支援,並提供後勤補給支援。
因此在艦隊補充完畢後,又得到了歐洲艦隊的部分軍艦增援後,地中海艦隊再一次北上。
這一次地中海艦隊彙集的軍艦數量還要更多一些,包括了一艘巡洋艦以及三艘護衛艦,以及六艘近海巡邏艦以及十多艘淺水炮艦。
其中的多艘近海巡邏艦以及淺水炮艦,預計會在進入黑海後直接長期駐防當地,以支援陸軍第十八師的戰鬥。
承順四十二年六月十三日,大楚帝國海軍地中海艦隊一共二十多艘戰艦,透過黑海海峽正式進入黑海,和他們一起進入黑海的還有十多艘運輸艦。
這些運輸艦裡多艘都是自帶吊裝裝置的大型運輸艦,就是為了給陸軍第十八師提供一部分後勤補給。
如今陸軍第十八師在殺到了黑海北岸後,想要從中亞方向獲得各種物資補給已經非常困難了。
如今的陸軍第十八師的後勤補給線,需要從中亞兩河省透過鐵路,一路運輸到西海城,然後透過船隻航行於裡海,再進入伏爾加河抵達察裡津後,再透過陸路運轉到頓河,然後再進行分發……光是從察裡津到陸軍第十八師最前沿,也就是第聶伯河下游河口,都有上千公里的直線距離啊!
如此遙遠的補給距離,哪怕是對於工業強國大楚帝國而言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因此為了滿足陸軍第十八師的作戰補給需求,除了採用各種辦法從中亞進行運輸補給外,還將會從歐洲地區裡調運補給,透過地中海,愛琴海,黑海海峽,黑海這一條航運路線進行補給。
雖然說歐洲地區的各種補給,尤其是彈藥補給也都是千里迢迢從本土運輸過來的,但是海運的成本可比鐵路運輸成本低多了。
大楚帝國目前給歐洲地區駐防兵力運輸軍需補給的時候,因為在歐洲當地加的斯的港口已經建設完畢,可以停靠大型船隻,因此一般都是採用大幾千噸甚至上萬噸的大型遠洋運輸船隻,一艘船隻少說都能裝載幾千噸貨物。
隨便組織一個船隊過去,都能運輸好幾萬噸的貨物。
而鐵路運輸呢,目前大楚帝國的鐵路系統以及火車技術,一趟貨運列車撐死了運輸幾百噸……更重要的是中亞鐵路網還是單線鐵路,整體而言,中亞鐵路的運輸能力還是比較有限的。
最重要的是,鐵路目前只到西海城……到了西海城後還要進行各種轉運,而大楚帝國在裡海暫時也沒有什麼運輸船隻,連幾百噸的蒸汽運輸船都沒多少。
即便是這樣,這些補給物資經過船隻運輸到察裡津後,也沒辦法繼續大批次河運前進了,因為這已經是河運終點了。
接下來只能透過陸地運輸抵達頓河流域……而在頓河,大楚帝國初來乍到,更沒什麼運輸船隻可用了,只能徵用一些當代土著的小型風帆運輸船隻,再有就是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愣是從察裡津透過陸地運輸,拆裝後組裝的方式,弄過來了幾艘排水量不過十來噸的內河蒸汽炮艦。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察裡津那邊是有不少後勤物資,但是運不到上千公里外的前線……
如此一來,歐洲地區提供的後勤補給對第十八師而言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歐洲地區的補給物資,尤其是彈藥,醫療物資可以一路透過船隻運輸到目前楚軍所控制的最西端的的第聶伯河的入河口。
雖然當地缺乏現代化的港口設定,但是楚軍在海外部署的海軍運輸艦,大部分都自帶吊裝裝置,同時海軍工程兵的一大任務,就是在海外地區架設應急港口,因此勉強也可以在當地裝卸各類軍需物資,甚至火炮這些重型貨物。
隨後這些物資能夠就地補給駐防楚軍,同時還能夠沿著第聶伯河北上,為後續楚軍的北上提供後勤物資供給。
第聶伯河也是一條航運條件非常優良的河流,楚軍在制定東歐糧食開發計劃之前,就已經確定了未來東歐西部的主要軍事乃至初步開發,都會沿著這條河流而進行。
這也是地中海艦隊派遣了足足六艘近海巡邏艦以及十多艘淺水炮艦過來的緣故,因為楚軍後續繼續沿著頓河以及第聶伯河北上的話,就需要足夠的內河炮艦來提供火力支援以及維護河道後勤補給線。
從這也能夠看的出來,大楚帝國的東歐糧食開發計劃,整體進軍乃至後續的移民步伐,都會嚴重依賴於三大河流,即伏爾加河,頓河,第聶伯河。
這也是大楚帝國軍事行動以及海外擴張的一貫傳統,那就是沿著海岸線以及河流行動……如此能夠方便有限的提供艦炮火力支援,海上運輸以及內河運輸便利。
如果脫離了海岸線和河流進行行動,哪怕強如大楚帝國也會遇上諸多麻煩。
後裝線膛槍炮再厲害,也得有炮彈和子彈不是……糧食這些東西都可以就食於敵,但是彈藥補給可沒辦法就地補給,只能從本土運輸過來,有海運和河運倒是問題不大,但是一旦沒有方便的船運,那麼只能依靠馬車這種陸地運輸……那麼難度一下子就會上升無數倍。
按照楚國人的經驗來看,依靠馬車運輸的情況下,脫離了物資中轉樞紐一百五十公里以上,楚軍就很難靠著野戰部隊自身的後勤體系維持作戰了,需要依賴後方專門的運輸補給部隊,比如後勤部組織的運輸團,但是這消耗非常大……運輸民夫以及騾馬都得消耗大量的糧食。
當這種距離達到大幾百公里的時候,運輸起來不僅僅消耗大,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青壯勞動力以及騾馬,其難度隨著距離的進一步提升而不斷提升。
目前楚軍之所以還能夠維持陸軍第十八師的作戰,也不是什麼依靠陸地運輸,而是靠著在當地徵集的土著船隻進行彈藥運輸,物資從頓河用船隻運輸,抵達黑海後,沿著海岸線給楚軍持續提供補給……不過這樣維持起來也非常困難,畢竟土著的風帆小木船運輸量太小,以至於陸軍第十八師空有強悍的大批後裝線膛武器,但是打起來卻是縮手縮腳……之前在察裡津等地打仗的時候,炮兵開炮基本沒啥顧忌,隨便打……
但是到了頓河流域以及更遠的第聶伯河流域作戰後,第十八師的炮兵們,開炮之前都得反覆確認,精心計算,就是為了爭取用最少的炮彈完成打擊任務……
這也導致了之前看似很犀利的迫擊炮逐漸消失在戰場上,這玩意速射太快,耗彈量太多,第十八師的將士們打完了自身攜帶的迫擊炮炮彈後,根本得不到多少的迫擊炮補充……到了如今,之前還很威風的六十毫米迫擊炮大多都成為了擺設,沒啥卵子用了。
同時因為東歐地區的交通設施太差,楚軍裡的七十五毫米野戰炮根本沒辦法快速機動,哪怕是輕便一些的七十五毫米山炮都機動比較困難。
如此情況下,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成為了戰場上最耀眼的明星,能直瞄射擊,精度非常高,能夠有效節省彈藥。
同時還非常輕便,能伴隨步兵機動。
這兩大特性綜合在一起,讓七十毫米步兵炮成為了戰場上的主角,相關訊息報告到國內的時候,讓國內的軍方高層都不得不重新審視七十毫米步兵炮這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