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章 第聶伯河上的槍炮聲(第1/3頁)
章節報錯
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簽訂的條約,其意義……好吧,其實也就那樣,因為這是基於大楚帝國強大軍事實力下的條約,哪怕沒有這一次條約,只要楚國人想,那麼隨時都能重複來一遍。
甚至楚國人為此投入的軍事力量都不算多,作戰的主力乃是歐洲司令部下屬的地中海艦隊一共十來艘戰艦,以及萬人規模的地面兵力,這對於龐大的大楚帝國軍事力量而言並不算什麼。
對於大楚帝國而言,這一次的軍事行動甚至都算不上什麼戰爭,頂多算是一次的地區武裝衝突。
畢竟大楚帝國可是從頭到尾都沒有對奧斯曼帝國正式宣戰過……不過,其實大楚帝國已經很多年沒有正式對外宣戰過了。
正式的宣戰,還得追溯到當年打準格爾人呢。
而楚國人的宣戰和後世人常規認為的遞交國書的宣戰也不一樣,楚國人的宣戰指的是在內部發布相應的宣戰詔書!
簡單來說,楚國人的宣戰,是透過朝報等途徑,廣發聖旨,告訴廣大百姓誰誰罪大惡極惹到了我們,為了子民安全,道義等各種亂七八的原因要打誰。
並不是指給敵國遞交宣戰文書……然後開打。
雖然很多時候楚國人也會給那些土著國家遞交各種最後通牒之類的文書,但是這種事一般都是海外某地區的巡撫或軍事將領在處理地區藩務時候的操作,大多時候金陵方面根本就不知道……
如果把這種最後通牒,並最後通牒之後就出兵開打的情況也視為宣戰的話……那麼大楚帝國在全球各地,少的時候每年都得幹十幾次呢,次數多的年份可能都得幾十次…
太誇張了。
所以在大楚帝國內部的定義裡,這種頂多算地區軍事衝突,正式的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宣戰,得讓天子羅志學正式下發聖旨,並廣而告之才算。
在大楚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地區武裝衝突裡,楚國人如願的獲得了想要的東西,黑海通行權以及黑海北部、東北部土地。
此外打的比較順利,一路打到了君士但丁堡,順帶把奧斯曼的王宮都給炸了不少,所以談判的時候比較佔便宜,得到了諸多目標計劃外的好處。
比如有限的開放市場以及割讓埃及蘇伊士走廊,割讓西亞半島部分地區以及巴士拉地區。
這裡頭得說明的是,其實這些所謂割讓的西亞半島部分地區,很多並不是奧斯曼人實際控制的……目前奧斯曼人在西亞半島,實際上只控制了地中海沿岸、紅海沿岸,卡達以北的波斯灣沿岸,巴士拉地區,而半島上的廣泛內陸地區其實是沙漠無人區,人家奧斯曼人都沒把這些地方當成自家領土。
再往北的話已經不算西亞半島,而是兩河流域了。
奧斯曼人割讓的西亞半島的部分地區,並不包括地中海沿岸地區,只侷限於西奈半島以南的紅海沿岸、波斯灣沿岸地區,再加上一個不算在西亞半島裡的巴士拉地區。
而大片的印度洋沿岸以及卡達以南的波斯灣沿岸地區,其中一部分屬於當地土著部落控制,還有一部分則是被楚國人所控制,不過整體而言當地的土著實力非常薄弱,對於楚國人而言和沒有也沒什麼區別。
這片半島裡除了沿海地區外,還有一大片的內陸沙漠地區,只不過當代的這片半島內陸沙漠地帶,並沒有什麼人類生存,撐死了也就只有極少數的沙漠遊牧民族而已。
實際上不僅僅是這片內陸沙漠,哪怕是整個半島加起來,除了地中海沿岸那一片人比較多外,其他的地區沿海地區人口都沒幾個,根據雙方條約,歸屬大楚帝國一方的半島,當地土著人口加起來估計也就幾十萬……其中大部分原本歸屬奧斯曼地區的人口,奧斯曼會自行撤走。
因此未來楚國人得到的這一片地區,其實絕大部分都是荒漠,根本沒幾個人的地方。但是大楚帝國之所以還是要拿到這一片地方,主要還是為了確保西亞沿海地區的安全,尤其是紅海沿岸安全以及未來的蘇伊士鐵路,乃至運河的安全。
所以才會在談判里加入這些條件,而談判中確定邊界的時候也很有意思。
楚國人對著地圖,在西奈半島最南端和巴士拉之間畫了一條直線,說以後這條線北邊的還是歸屬你們奧斯曼人,南邊的就屬於我們大楚帝國了,你們有沒有意見?
奧斯曼自然是不敢有任何意見啊,甚至仔細琢磨了這條直線後,還暗自偷喜,覺得己方佔了便宜,因為直線附近的有幾座城鎮,按照之前的籠統談判條件都是要歸屬楚國人的,結果楚國人自己直線一畫,就把這幾座城鎮劃歸給了奧斯曼人。
這佔了便宜的好事自然是欣然同意啊。
而楚國人其實對這些都不太在乎……這地方多一點少一點,沙漠還是綠洲,這些東西對楚國人而言都沒什麼太大的意義,楚國人只需要控制西亞半島的沿海地區,確保航線安全就行了,其他的不太在乎,更對沙漠原始小城鎮沒啥興趣。
真想要的話,下一次再來一次戰爭就行了,甚至經過這麼一次戰爭後,打怕了奧斯曼人下一次找奧斯曼人要什麼地方的話,估計都不用發動戰爭對方都會乖乖的送上來。
所以在領土這方面,楚國人很淡定的,甚至在談判的過程裡都比較大方,不會和這些土著進行計較,比如說奧斯曼人說地中海沿海對於他們而言非常重要,尤其是裡頭還有他們的什麼聖城之類的,說什麼都不願意割讓這片地方……
楚國人也沒有為難他們,對什麼聖城也沒啥興趣,直接就把分割線往南移動了一大片地方,只不過反手就讓他們有限度放開市場……又拿走了幾個地中海里條件比較好的島嶼,並擴大了蘇伊士走廊地區。
總之不損害楚國人要的核心利益,如黑海通行權,蘇伊士走廊,黑海北岸以及東北岸地區,有限市場開放,其他的條件楚國人都是抱著很隨意的態度,有就有,沒有也無所謂。
隨著協議正式簽訂後,楚國人在君士但丁堡城外的艦隊裡的幾艘大型戰艦終於撤離了,但是兩艘近海巡邏艦以及三艘淺水炮艇卻是繼續留下來充當威懾力量,以敦促奧斯曼撤離海峽兩岸兵力,並把兩岸的炮臺進行摧毀。
一艘巡洋艦以及兩艘護衛艦以及另外幾艘內河炮艇則是開始返航,前往恰納卡萊進行補給。
地中海艦隊裡的各戰艦作戰時間雖然整體並不長,但是執行的戰鬥任務卻是比較頻繁,其艦炮發射數量非常多。
這導致了部分執行炮擊任務比較多的戰艦,其彈藥儲備已經到了臨界點,尤其是三艘千噸以上的遠洋戰艦更是如此。
它們裝備的一百五十毫米以及一百二十毫米艦炮,乃是炮擊中的主力中口徑艦炮,不管是炮擊炮臺,還是進行遠距離炮擊都是需要依靠它們,因此彈藥消耗量也比較大。
隨著戰鬥告一段落,它們需要返回恰納卡萊進行煤炭、淡水、食物以及更重要的彈藥補給。
後續它們還要充當主要的威懾力,敦促奧斯曼人執行條約裡的各項條件,尤其是放開海峽這一條。
沒有強而有力的戰艦充當威懾,鬼知道奧斯曼內部會不會出現什麼變故,進而導致他們反悔。
多艘地中海艦隊的戰艦返回恰納卡萊後,發現這個地方已經有了些許的變化,原本原始而落後的小港口已經多出來了幾個臨時碼頭,有多艘的運輸艦正在停泊在這些碼頭上,用著運輸艦自帶的吊裝裝置進行解除安裝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