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是,楚軍口中的巷戰其實和後世人說的巷戰也不太一樣。

一方面是當代土著國家的城市建築都不咋地,絕大部分城區建築都是木頭建築,石頭建築其實很少的,更別說什麼鋼筋水泥建築了,沒有良好的巷戰地形基礎。

這意味著這些土著城市的建築扛不住楚國人的炮火,土著守軍想要打巷戰的話,他們連藏身作為依託的堅固建築其實都找不到多少。

另外一方面,也是最重要,佔據主要因素的因素,那就是打巷戰其實對通訊,組織能力、軍心士氣乃至後勤補給能力等等要求都比較高,不是你想要打就能打的。

戰五渣軍隊打野戰的時候幾百人幾千人聚集在一起,打起正面進攻之類的問題還不大,但是你敢讓他們打巷戰,你就要做好兵力一散出去,立馬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的準備。

就算士兵不跑路,但是當代的通訊以及組織能力也不行,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指揮,讓零散兵力進行相互的配合,最後的結果說好聽是打巷戰,說不好聽就是分散出去,讓他們各自為戰。

所以當代楚軍口中所謂的巷戰,和後世的巷戰不是一個概念……準確來說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戰,更多的是清剿敵人的零散潰兵。

當然,這種清剿作戰也會遇上抵抗,大多是零星抵抗,極少數是有組織的抵抗,因為地形過於複雜而也會讓己方出現一些傷亡,但是整體可控,傷亡數量不大。

但是既然有僕從軍可以當炮灰用,楚軍自然不會傻乎乎的用正規軍去打,能避免正規軍的傷亡總歸是好事。

然而如果沒有僕從軍可用的時候,楚軍也不會畏懼巷戰,該用正規軍打還是用正規軍打,並且打起來比僕從軍兇猛多了。

之前的伏爾加河的兩場戰鬥,即阿斯特拉罕戰役以及察裡津戰役裡,楚軍因為沒有僕從軍一起作戰,所以都是用正規軍打一系列的戰鬥,包括巷戰,甚至參戰的還是楚軍裡最為精銳的甲等戰備師呢。

東歐方向的作戰,之所以沒有僕從軍,主要還是因為地理、交通等因素,楚軍在中亞方向雖然也有兩個殖民地國家,即哈拉汗國、希瓦汗國。

但是楚國人在這一方向的殖民政策,和在其他海外地區的殖民政策不太一樣,因為臨近中亞兩河省本土,因此在這一地區裡的殖民政策並不是單純的經濟掠奪,更多的還是不斷的侵吞土地,持續移民,擴大控制區為主。

多年後的今天,這兩個殖民地國家實際上國土面積已經大幅度縮水,只剩下少量臨近莫臥兒帝國,波斯王朝的一些土地還留存著。

按照這麼個局勢繼續發展下去,這兩個殖民地國家遲早得完蛋,徹底成為大楚帝國的一部分。

就和原時空俄羅斯人持續南下中亞,最終控制了這些地方一樣。

楚國人在這一地區裡的擴張策略,其實和俄羅斯人的擴張策略差不多,並且還要更加激進一些。

因為這種原因,所以楚國人也沒有在上述兩個殖民地國家裡招募士兵組建僕從軍……存在著比較大的叛亂風險。

而楚軍也不可能大老遠的從其他地方調集僕從軍過來,再千辛萬苦的運輸幾千公里送到東歐前線去。

因為維持僕從軍作戰也需要大量的火車運力的,在西部鐵路如今都還是單線鐵路,在前線戰爭爆發後,運力非常緊張。

在運力緊張的當下,楚軍更傾向於把鐵路運力都用於保障戰鬥力更加強悍的正規軍,尤其是甲等戰備師這種精銳部隊上。

以有限的火車運力得到更大的戰鬥能力。

如此也就導致了楚軍在東歐地區裡作戰,是沒有僕從軍協同作戰的,作戰任務都只能讓正規軍來承擔。

傷亡自然有,但是戰鬥力卻是非常強悍,推進速度也更快。

可以說有得有失。

然而在歐洲地區作戰,楚軍卻是有大量僕從軍可以使用的。

既有跨海運輸調集來的印度軍團三個師,還有扶桑軍團一個師,此外楚軍還在歐洲當地招募了數萬僕從軍正在訓練,已經組建了歐洲第二十三師、二十四師、二十五師、二十六師、二十七師一共五個師,其中大部分還在訓練,已經成軍的兩個師,目前被派往了北非以及西非地區執勤。

必要時候,楚軍實際上還能夠從歐洲地區裡再抽調三個歐洲師參與奧斯曼地區的作戰。

只不過現在還沒到那時候而已……畢竟雖然已經打起來了,但是大楚帝國可沒有對奧斯曼帝國進行正式宣戰,也沒有打算發動大規模戰爭直接滅掉奧斯曼帝國。

對於楚軍而言,目前和奧斯曼帝國的戰爭,頂多只能算是一場軍事衝突,只要奧斯曼人服軟,放開黑海海峽的通行權,再把那些什麼沿岸炮臺都給撤銷了,然後割讓黑海北部的土地,那麼大楚帝國方面也能見好就收。

這也是為什麼只派了大約萬人兵力進攻黑海海峽,而不是一口氣就調來好幾萬兵力過來的緣故。

因此楚國人就沒想著現在直接滅掉奧斯曼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