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 登陸奧斯曼(第2/3頁)
章節報錯
比如需要深入內河作戰的內河炮艦,基本上都會配屬裝甲,尤其是三十二年型淺水炮艦,這玩意就是採取全面防護,擁有水線裝甲帶,甲板裝甲,炮塔裝甲的戰艦,看著小,但實際上防護能力非常強悍,至少土著的那些滑膛炮對這玩意基本沒威脅。
此外還有特殊用途,近衛軍艦隊以及海軍長江艦隊所配屬的多艘大噸位近海戰列艦,海軍的主力遠洋戰列艦,這兩種戰艦也都是採用全面防護思路的戰艦。
主力的遠洋戰艦是作為整個海軍的核心,承擔的是針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威脅,必要時候能夠碾壓一切海上乃至沿岸敵人的戰略任務,所以設計建造遠洋戰列艦的時候就不會太考慮其他東西,而是儘可能的均衡各項效能。
近海戰列艦的話,這玩意可以堵住長江口防備內亂,同時有需要的話也能夠調往海外充當近海炮轟戰略力量,必要時候,條件適合的話也能夠派遣近海戰列艦進入大型江河。
幾千噸的近海戰列艦殺入江河,足以碾壓一切土著的不服。
海軍方面已經抽調了一艘近海戰列艦派往歐洲地區,只不過現在還在印度洋上飄著呢,短時間內用不上。
雖然沒有大噸位的近海戰列艦,但是光靠著幾艘遠洋無防護戰艦,地中海艦隊依舊能夠摧毀敵人的岸防炮臺,然後掩護地面部隊進行登陸。
第二天,地面部隊登船出發前往加里波利半島,並在海軍戰艦的掩護下順利登陸。
登陸的過程裡甚至都沒有遭到奧斯曼人的實際上反抗……之前的炮擊已經把奧斯曼人給打傻了。
他們已經儘可能的想象提高大楚帝國的軍事實力了,但是真正面對上的時候才發現,他們的想象還是過於貧瘠,楚國的炮火遠遠超過他們之前的想象。
之前準備好的各種防炮工事看似不錯,但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用處。
如此情況下,他們哪裡還有膽量搞什麼灘頭攔截了。
於是乎,大楚帝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團下屬的一個陸戰營順利先登陸,隨後攻佔了一個沿海的小漁船港口,利用這個小港口接應了大楚帝國陸軍第二十七軍麾下第五十三師第二百一十一團以及輔助炮兵以及騎兵力量。
總數五千多人的兵力成功登陸之後,迅速橫掃半島上的敵人殘餘力量。
五天後,新一批增援來的扶桑軍團第十三師的一個團兵力也抵達半島並登陸。
這個時候,楚軍已經在半島上彙集了上萬兵力,半數正規軍,半數僕從軍……順帶一提,扶桑軍團裡計程車兵可都是為楚國人多年的老兵了。
大楚帝國陸續在扶桑地區招募並組建了三個師的僕從軍,分別是扶桑第八師、第九師、第十三師。
為了能夠在人口已經只是只剩下兩三百萬的扶桑地區裡招募並隨時補充這三個師的兵員,楚國人幾乎把扶桑列島上現存的扶桑土著青壯都橫掃一空。
當然了,並不是強行徵召,而是他們自己搶著過來給楚國人當兵,因為楚國人的僕從軍待遇還算不錯的,日常能吃飽飯,有薪資,而且作戰也有戰利品可以獲得。
楚軍高層口中的所謂不用花幾個錢的低成本僕從軍,但是在那些土著眼裡,卻是一份高薪工作,光是一條能吃飽飯就是上佳的待遇了。
扶桑第十三師在承順三十六年正式成軍,隨後先是被派往孟加拉地區執行任務,承順四十一年,該部作為增援僕從軍之一,被調往歐洲作戰,目前其師部駐防在義大利半島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東南端的塔蘭託軍事基地。
該部隊也是大楚帝國在地中海區域,乃至義大利半島地區的主要駐防部隊。
這一次和奧斯曼人作戰,自然就就近把這支僕從軍裡調一個團過來當炮灰用。
扶桑第十三師,其實一開始是扶桑軍團第三師,不過後來軍方為了方便管理各僕從軍,因此給了各僕從軍獨有的番號,這才改成了扶桑第十三師。
僕從軍的番號,一般都是前面加兵力主要來源地,如印度,北非,扶桑等,後面則是按照編成時間的順序授予數字番號,如第一師、第二師、第十三師等。
以師級番號為主要單位,下屬往往編成三個步兵團、一個騎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輜重營。
不過有時候也不是每個僕從軍師都是單獨以一個師級部隊作戰的,有些僕從軍數量比較少,所以也會以混成旅,混成團的方式編成並作戰。
畢竟大楚帝國的海外領地遍佈全球,而楚軍也是在全球範圍內作戰,徵召僕從軍的範圍也是非常大的,基本上人口多一些,同時具備基本的文明的土著,楚軍都會或多或少的進行徵召。
也不用擔心這些僕從軍不受控制,因為這些僕從軍往往是異地作戰,同時使用的武器彈藥也受到大楚帝國的控制。
使用槍炮的軍隊,看似戰鬥力強悍,但是一旦失去彈藥補給,那麼戰鬥力就會大幅度下降,甚至習慣了使用槍炮作戰後,一旦沒有了彈藥還不習慣使用冷兵器肉搏作戰呢。
所以楚軍對僕從軍的使用是比較奔放的……使用的規模也越來越大,從昔日的印度軍團,再到扶桑軍團,北非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