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因為移民的緣故,對鐵路的需求又非常急迫,所以只能一邊修一邊勘測。

這也是北美東西大鐵路,在地圖上看並不整齊,而是彎彎曲曲的緣故,因為修的時候發現前面有大峽谷,懸崖,高山,河流等無法通行的地形後,就只能繞過去。

未來不出意外的話,西羅鐵路大機率也是這樣的……

只不過現在的西羅鐵路剛剛在西海城那邊動工,距離修成還早著呢,但是楚軍的軍事行動卻是不能等著鐵路建成的。

第十八師的主力抵達阿斯特拉罕後,在海軍西海艦隊的配合下發動了渡河作戰,隨後正式發動了對阿斯特拉罕城的強攻。

陸海軍密集的炮火襲擊之下,尤其是第十八師還帶了一個軍部下方的一百五十毫米輕型榴彈炮營,龐大的一百五十毫米榴炮彈,用來攻擊泥土砂石磚木等原始材料構成的碉堡防禦工事,那威力是槓槓的。

哪怕俄羅斯人提前挖掘了眾多的防炮戰壕,在炮擊的時候躲在戰壕裡,但是戰壕裡計程車兵依舊被大量殺傷……不是被炮彈破片直接殺死的,很多都是在戰壕裡被活生生震死的。

俄羅斯人哪裡見過這種陣仗的戰爭啊……在他們眼裡固若金湯的防線,在楚軍的火炮面前就跟紙糊的一樣。

而且在楚軍的遠端火炮以及熱氣球的配合下,城內的俄羅斯人根本就沒個安全的地方,他們城內一些顯眼的重要建築,比如倉庫,官方機構建築,軍營等第一時間就遭到了楚軍遠端炮火的炮擊。

俄羅斯人的多名高階將領甚至在第一天的炮擊裡就被炸死炸傷。

連續三天炮擊下來,城內的俄羅斯人死傷慘重,士氣更是跌落到了極點……這根本不是一場他們能夠提起勇氣來進行抵抗的戰爭。

他們之中的絕大部分人,甚至連楚國人長什麼樣都還沒有看見過,就莫名其妙的死在了炮火當中。

因為楚國人的進攻部隊,在這三天時間裡根本就沒有靠近過千米範圍內,都是在一千米外,甚至更遠的距離裡動用火炮進行炮擊。

而楚軍的步兵?

楚軍的步兵們要麼在睡覺,要麼在看戲,根本就沒靠近千米之內的前線。

然而就是這樣,城內的俄羅斯人卻已經死傷慘重了,士氣跌落到了谷底。

隨後楚軍嘗試進行了勸降,這俄羅斯人早早投降的話,他們也能夠節省一些彈藥,避免後續攻城作戰計程車兵傷亡。

這彈藥從兩河省的土耳城運輸過來,足足一千大幾公里呢,而且前期經過了鐵路運輸後,到了土耳城還得透過船隻轉運,再透過船隻運輸到阿斯特拉罕城來,麻煩的很,運輸成本也貴的很,能夠少消耗一些就得少消耗一些。

而士兵傷亡就更不用說了,楚軍打仗雖然不怕傷亡,但是也會極力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什麼叫做不必要的傷亡,那就是和土著正面交戰的時候所發生的傷亡。

和土著軍隊正面對戰,楚軍佔據如此龐大的武器優勢,這都還能被打出來比較大的傷亡,那麼除了指揮官無能,不會有第二個可能性。

當然,遭到土著埋伏之類的情況另說……被埋伏的情況下,敵人的弓箭,火繩槍,燧發槍甚至冷兵器長矛,都是能夠對楚軍造成一定威脅的。

楚軍在全球範圍內,和眾多土著打仗那麼多年,總會遇上一些倒黴情況,比如被土著伏擊然後損兵折將的,多的時候死傷數百上千人的情況也不是沒有。

但是在正面交戰的時候,楚軍的傷亡卻是極小的,往往能夠打出來非常誇張的交換比。

自己死傷區區幾十人,就幹掉對面幾千上萬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而在裝備了後裝線膛槍炮後,這種情況就更誇張了,幾次歐洲的大規模正面交戰裡,楚軍正規軍的傷亡甚至都只有個位數的情況。

倒是在一些小規模戰鬥,零星巷戰裡死傷的比較多。

這也是楚軍越來越頻繁的使用印度軍團這種僕從軍執行日常巡邏,城區作戰等小規模零星戰鬥的緣故,就是為了避免楚國人組成的正規軍的傷亡。

這一次打俄羅斯人,倒是沒有呼叫僕從軍,清一色的使用正規軍,如此情況下為了避免傷亡,楚軍將領打的還是比較謹慎的,甚至還多次勸降城內的俄軍。

不過俄軍還是選擇了頑抗到底,為此楚軍又炮擊了兩天後,才開始對城區發動正式的步兵進攻。

這個時候,七十毫米步兵炮以及六十毫米迫擊炮所組成的步兵火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七十毫米步兵炮,可以有效的殺傷兩千米範圍內的敵軍目標,不僅僅可以殺傷有生目標,還可以透過平射的模式摧毀敵人的碉堡等防禦工事。

三十四年式七十毫米步兵炮雖然小巧,身管也短,但是不管怎麼說,這都是一款後裝線膛炮,發射的七十毫米炮彈威力很不錯的,而且為了打擊敵人的工事,陸軍還特地為這玩意配屬一定數量的半穿甲彈……打起工事來效果槓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