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二章 時代的差距(第2/4頁)
章節報錯
而楚軍也的確是這麼幹的。
第二天的時候,第十八師的部分兵力陸續抵達。
第三天,工兵部隊和輜重等部隊也大多抵達,此時阿斯特拉罕的東岸,彙集了差不多一萬兩千多人的楚軍。
同時還有八千多人的楚軍分兵北上,沿著伏爾加河東岸朝著察裡津而去,肅清沿途伏爾加河上的俄軍據點,為後續主力北上開闢前景通道。
從這其實也能夠看的出來楚軍在這一場戰役裡的前期主要戰略目標,那就是沿著伏爾加河一路北上,佔據沿途城市,控制伏爾加河中下游流域,並在控制這一區域後繼續往西抵達頓河流域,並佔領頓河出海口。
這是大楚帝國發起西征的前期戰略規劃,軍事行動主要集中在東歐平原的南部地區,圍繞著伏爾加河中下游,頓河流域,依託這兩條河流進行後續的軍事行動。
當然了也會順帶佔領控制南部臨近高加索山脈的平原地區。
在這前期的戰略規劃裡,其實烏拉爾山脈裡的幾個重要戰略城市,比如葉卡捷琳堡等地區楚軍甚至暫時都沒計劃去攻打,甚至俄羅斯人的首都莫斯科並不是楚軍的前期主要目標,
楚軍的主要戰略目標,是東歐平原的南部地區,包括其中的幾個重要戰略節點,首當其衝的就是阿斯特拉罕,這地方為什麼重要?因為這地方是伏爾加河的入海口。
再過來就是察裡津,也就是後世的伏爾加格勒,這裡是伏爾加河距離頓河距離最近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兩條河流的距離只有區區四五十公里而已,後世的俄羅斯人就是在這一段上修建了一條運河,連通了伏爾加河以及頓河,進而把裡海和黑海給聯絡起來。
楚軍要想順利抵達頓河流域,並且在運輸上節省麻煩,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佔領這裡,然後在這裡透過陸地運輸,連線伏爾加河和頓河。
最後一個戰略節點,則是頓河出海口羅斯托夫,當然這地方目前還沒有什麼城市,但是並不妨礙楚國人看上這裡,理由很簡單,這裡是頓河的出海口,佔領這裡並修建一個港口的話,那麼大楚帝國就能夠獲得一個黑海的港口,而且這個港口還有頓河連通伏爾加附近,透過一段四五十公里的陸地通道,就能夠連線到伏爾加河,伏爾加河再連通裡海,然後再連線到裡海港口城市西海城。
如此,就能夠透過連線上大楚帝國的西部戰略重鎮西海城,可以方便的獲得來自國內的大量人員以及物資。
而不用在陸地上一路透過馬車奔波上千公里的直線距離進行人員以及物資的運輸。
這對於後勤需求龐大的楚軍而言具有巨大的戰略意義。
至少在鐵路網繼續往西建設,一路修到黑海之前,這條通道的重要性不可取代。
而鐵路網的建設雖然速度很快,當大軍開始西進的時候,後方的陸軍工程兵們已經和大楚帝國鐵路總公司中亞鐵路分公司聯手,開始從西海城裡往西修建鐵路,按照規劃是從西海城一路往西修建,先修到阿斯特拉罕,再繼續往西修到羅斯托夫,也就是一路修到黑海海邊去。
然而鐵路建設是需要時間的,哪怕目前修建的也只是一條單線,要求不算高的戰備鐵路,但這好歹也是一條一千多公里的鐵路線呢,修建所需要的時間依舊需要兩三年甚至更久一些。
畢竟在這地方修鐵路,各種物資都需要從本土腹地千里迢迢運輸過來,最近的物資供應地也是在距離西海城一千多公里外的兩河省土耳城呢。
整體的施工難度以及成本其實都非常高昂。
如果不是為了東歐糧食開發計劃這麼一個事關未來國運的戰略計劃,鐵路總公司方面都不會在如今這個時候就在這裡修建鐵路,成本昂貴,而運營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前期裡除了軍方,估計都沒人用這條鐵路!
虧本修鐵路並運營,這事哪怕是對於鐵路總公司這種純政策性的鐵路公司而言,也是負擔很大的。
但是還不能不搞,畢竟有了鐵路才能夠談得上便捷的交通運輸,這才有大規模的移民以及物資運輸。
這有了移民和物資,才能夠在當地大規模建設開荒,並開發大面積的高規格農田,產出大量的糧食。
這有了鐵路,也才能夠把當地產出的大量糧食往東運輸,接任滿足帝國的龐大糧食需求。
所以,儘管目前來看這條鐵路成本昂貴,後續估計很多年裡都還會運營虧本,但是依舊得修。
有意思的是,這條鐵路雖然有了起點,也擬定了終點站的大概方位,也有了大概的路線走向,但是沿途走向該怎麼搞,沿途站點該怎麼設定,甚至途中會遇到多少河流,高山,需要架設多少橋樑等等,這些東西鐵路總公司方面都是不知道的……
因為制定這條西羅鐵路的時候,西海城以西的大片區域都還在俄羅斯人的控制中呢,楚國人也沒有對這些區域進行詳細的地理勘測,只是大概知道這片地方都是平原,土地很肥沃……
因此後續的具體路線走向等細節問題,還需要一邊修一邊勘測!
這種情況在鐵路建設裡也算得上是奇葩了……但是這麼奇葩的事情大楚帝國也不是第一次搞了。
之前楚國人在美洲修建北美東西大鐵路的時候,就是這麼搞的,一邊修一邊勘測……因為早期的時候楚國人對北美洲腹地,尤其是中部以及東部地區的瞭解是非常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