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為什麼八萬多人的近衛軍有二十多萬支十八型步槍,那是因為近衛軍的武器裝備一向來都是按照一比二進行裝備的。

也就是現役裝備一萬支新步槍的話,就會同步儲備兩萬支新步槍,作為緊急擴充兵力的戰備物資。

這說的還是現役新槍,不包括儲備的一大堆破爛,比如二十一/三年式步槍,那玩意近衛軍也儲備了幾十萬支……

近衛軍一向來都是維持了短時間內緊急擴軍的構架以及能力,包括現役指揮結構以及武器裝備的儲備上,都是按照三倍兵力進行配置的。

一旦有任何意外,近衛軍就能夠在應天府這個大本營裡緊急徵召退伍動員兵,一個月內就能夠把兵力擴充到現有兵力的三倍以上……簡單來說,一個師變成三個師!

而且擴充後的近衛軍裝備使用的武器也是現役新式武器。

當然了,這樣搞浪費錢就是了,不過近衛軍也不會亂浪費錢,比如等二五步槍的產能上來後,近衛軍還會繼續採購二五步槍進行庫存,同時把庫存的十八型步槍便宜轉售給陸軍那邊。

陸軍那麼多人,現在都還沒有完成後裝線膛步槍的全面換裝,哪怕現在開始裝備二五步槍了也不可能淘汰十八型步槍的。

保守估計,陸軍那邊還得繼續使用十八型步槍十年以上……現在便宜賣給陸軍一批十八型步槍,他們也很樂意接受。

近衛軍的大力支援,陸軍的無可奈何預設,也讓二五步槍的生產走上了快車道,預計第一年的產量就能夠達到十五萬支,明年就能夠達到二十萬支。

這說的是和平時期常規產量,平常時候武器的產量其實都不算太大,因為需要維持生產線,軍方也不可能一次性拿出太多錢來進行全面換裝,軍方一年一年給錢採購裝備,一年一年的進行換裝,像步槍這種動不動就一兩百萬支的武器裝備,換裝時間可能會持續十年以上。

這十年過程裡,有時候還會出現更新式的步槍進而裝備更新式的步槍。

由此也導致了,規模龐大的大楚帝國陸軍裡同時裝備好幾種步槍,現在就是這樣,有先進,開始小批次裝備的二五步槍,有作為主力的十八步槍一百多萬支,還有一批大約十萬支十六型前裝線膛步槍,甚至就連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都還有幾十萬支呢。

二五步槍的順利裝備部隊,除了軍方自身的因素外,也和羅志學的大力支援分不開。

這槍最早搞出來原型槍,進行測試的時候,羅志學就看到了這槍。看到這槍的第一眼羅志學就想起了自己記憶裡諸多亂七八糟的栓動步槍……

儘管槍身下部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彈匣凸起,這一點被不少陸軍的將領所詬病,認為會影響士兵的戰術動作,但是這種設計在羅志學看來卻是非常合理,甚至是符合槍械發展潮流的。

因為羅志學前世裡所看到過的諸多槍械的圖片,除了一些老古董沒有下凸的彈匣外,其他的都有彈匣,哪怕是二戰裡的一些改進後的步槍,為了多裝子彈也是有下凸的內建彈匣。

更不用說一大堆可拆彈匣的衝鋒槍,機槍,突擊步槍了。

所以,大楚帝國裡很多當代將領們認為沒有下凸彈匣的步槍,才是符合好槍的標準,但是羅志學的認知卻是反過來的……所以當初就支援了近衛軍換裝這一款步槍。

儘管這一款步槍使用的還是十一毫米子彈,但是在羅志學看來依舊是一款劃時代的可靠武器,足以改變戰爭形態的好東西。

至於陸軍那邊要求的小口徑連發步槍,雖然更好,但是那不還沒搞出來嘛,沒搞出來的東西說的再好聽也沒用啊。

可以說,二五步槍的大規模裝備服役,是和羅志學的直接支援分不開的,沒有羅志學的支援,近衛軍不可能來個直接換裝,陸軍那邊也不可能捏著鼻子認下了……直到如今,陸軍裡不少將領還是希望用更成熟可靠的管內彈倉技術作為過渡,嗯,最好是十九型步槍管內彈倉版本!

等到二五步槍的批次生產版本搞出來後,羅志學還拿著這款步槍進行了幾次實彈設計,說實話感覺不咋地……

這玩意後坐力太大了,而且也挺重的。

沒辦法,這年頭的槍都這樣,採用11毫米黑火藥子彈的步槍,同時還要兼顧拼刺刀功能,又追求大射程,所以標準版的步槍,槍管都普遍比較長,重量比較重。

十八型步槍是長度一米二八,重四點五二公斤;十九型步槍是一米二五,重四點四七公斤;二五步槍則是一米二六,重四點四六公斤。(標準步兵版)

長槍管,大口徑,這不僅僅讓步槍更重,而且後坐力也大。

士兵們想要使用這種武器,得有一個比較好的身體才行,不然打幾槍這肩膀就得痠痛了。

但是射速是真的快,五發子彈能夠在短短几秒時間內就打出去,同時裝備新子彈的話,可以從頂部拋殼口一發一發的裝填,也可以採用彈夾一次性裝填五發子彈。

採用彈夾裝填的話非常的方便快速,如此可以有效的縮短火力間隙的時間,增加持續火力。

聽聞湖廣武器公司的正在研發中的二四步槍,射速更快……測試中使用八毫米子彈的八發彈匣,經過訓練的熟練射手能夠在八秒內全部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