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過程裡,軍方已經搞出來了十七型後裝線膛步槍,因為採用的是紙殼整裝子彈,漏氣非常嚴重,測試裝備中甚至導致了多名士兵被漏氣所傷而失明,一線士兵們對這種步槍非常牴觸,一些擬定裝備這種步槍的部隊甚至拒絕,裝備發過去了人家也不用,而是繼續用老式的火帽擊發槍!

這玩意,能不能殺敵是個未知數,但是殺傷自己人是肯定的!

因為問題實在嚴重,將士牴觸心理強烈,再加上那個時候其實也在研發金屬子彈了,所以十七型步槍只是少量試驗裝備後就被撤裝。

再過來就是十八型步槍了,這可以說是一款劃時代的產物,研發時間可以追溯到二十年代初,也就是火帽剛研發成功的時候。

十八型步槍的研發成功,也是大楚帝國在槍械技術的諸多突破後的集大成產物。

火帽的研發成功,意味著擁有了子彈底火技術,所以有了紙殼子彈,而紙殼子彈不好用後,又順勢搞出來了全金屬子彈。

前裝線膛步槍上使用的線膛工藝技術,同樣可以輕易的移植到後裝線膛步槍上。

最終搞出來了十八型步槍,一款採用旋轉後拉機前段閉鎖,發射全金屬子彈的單發後裝線膛步槍,從三十年研發出原型槍,三十一年小規模生產,三十二年開始大規模批次生產裝備,並參與了中南半島一系列戰役,表現的相當出色。

其產能攀升的也非常快,等到承順三十九年的時候,各子型號已經累計生產一百四十萬支,不過依舊沒能完成陸軍的全面換裝。

陸軍裡還有相當多一部分的二三線部隊還在用老舊的前裝線膛步槍甚至火帽擊發槍呢。

陸軍方面是想要把全軍正規軍都完成後裝線膛化的,可惜軍隊規模太大,而軍費也有限,同時很多一些看似舊式的步槍,比如後面生產的二十三年式最後改進型的以及十六型前裝步槍也沒用幾年,總不能直接就扔了不是。

所以這種換裝速度看似大,但是依舊要持續很多年。

從三十年開始,到現在也持續了九年之久,這麼長的裝備使用下來,也陸續發現十八型步槍的一些不足,並對其進行改進。

預定管內彈倉就是一大重要改進,但是負責改進的河北武器公司卻是直接搞出來了盒式彈倉版本的二五步槍。

說實話,陸軍對這玩意其實並不滿意,認為這玩意的下突彈倉將會嚴重影響到士兵的戰術動作,而且很醜……只是迫於無奈才下單裝備使用,就想著先拿這玩意過渡幾年,然後等到先進小口徑連發步槍弄出來後,直接一次到位進行全面的換裝。

這種情況,和當年陸軍想要十六型前裝線膛槍,嫌棄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差不多……但是這並不影響二十三年式火帽擊發槍生產兩百多支成為大楚帝國裡的一代名槍。

很多時候,現實發展都和陸軍想要的不一樣……

二五步槍,不出意外的話估計也能量產上百萬甚至更多,和十八型步槍一起對陸軍進行全面的更新換代,徹底完成後裝線膛化。

很快,河北武器公司只用了一個月就對天津槍械廠的幾條十八型生產線進行改進,並生產出來了第一批次的三千支二五步槍,分別交付給近衛軍以及陸軍。

這一批二五步槍將會進行各種大規模的裝備測試,並根據新槍制定各種槍械的保養,操作,戰術方法,為後面的大規模裝備使用奠定基礎。

其中有一批幾百支還被送到了印度戰場,交給了當地駐防的一個步兵營進行換裝使用,直接進行實戰測試。

而一系列的裝備乃至實戰測試中,效果非常好,至少近衛軍那邊是非常滿意的。

二五步槍延續了十八型步槍的結構簡單,效能可靠的特點,並且在槍管工藝上進行了升級,防鏽能力更加出色,同時對膛線進行了細微的調整,使得精度更高,並一定程度上解決了

同時使用標準11毫米子彈的時候,也沒有發現什麼太大的問題,畢竟整體的槍機乃至槍管等核心結構,其實還是沿用的十八型步槍,變化並不大的,而且透過膛線調整,還解決了十八型步槍槍管容易掛鉛的問題。

而生產成本上也沒有增加多少,採購價格略有增加,但是增加的不多。

近衛軍那邊對二五步槍比較滿意,直接又增加了五萬支的訂單,使得總訂單達到八萬支,其中包括了一萬五千支短管版,用於裝備騎兵以及水兵。

這八萬支的訂單,幾乎可以覆蓋近衛軍所有兵力,甚至還有多餘作為備用,連水手都能拿一把用。

嗯,近衛軍八萬多兵力裡,可不僅僅只有步兵和炮兵等傳統兵種,還有相當大規模的騎兵,甚至還有近衛軍艦隊……所以近衛軍裡也有水兵的。

近衛軍實際上就是陸海空齊全的綜合性兵種,陸軍和海軍有的他們都有,陸海軍沒有的他們還有,只是規模比較小而已。

近衛軍那邊對二五步槍很滿意,並已經決定用二五步槍全面取代十八型步槍……

騰出來的十八型步槍將會直接轉售給陸軍方面,近衛軍的現役以及封存十八型步槍挺多的,加起來二十多萬支呢,陸軍那邊得到了這麼大一筆十八型步槍的補充,能夠極大的緩解換裝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