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八日的這一場炮擊作戰,法國人按照傳統管理連楚軍的人影都沒見到就莫名其妙的捱了一頓非常狠的炮擊。

等到傍晚時分楚軍的炮兵部隊以及艦炮部隊鳴金收兵,法國人悲催的發現自己連楚國人的步兵都沒看到,就已經損失慘重。

被寄予厚望的滑膛炮兵部隊,一共上百門各種野戰炮一炮未發,就被摧毀的差不多了,這火炮的損失其實都還是小的,畢竟楚軍發射的都是半穿甲彈或爆破彈,對炮管這種鐵傢伙其實損失不大,頂多就是炮架被砸壞,但是很多火炮換個炮架其實也能用。

但是炮兵陣地以及炮兵本身的損失就非常大了。

而炮兵損失大量,就算火炮還完好也很難發揮什麼大作用了。

更別說法國人還不一定有能力從被摧毀的炮兵陣地裡,從廢墟中把儲存比較完好的炮管挖出來,然後再配上新炮架繼續作用。

前線的炮兵陣地損失巨大,後方的損失同樣也大,隔著前線幾千米外的各種兵員,倉庫都是被摧毀嚴重。

甚至巴黎城內的普通城區也是遭到了楚軍一定的炮火襲擊,導致大量的建築損毀。

值得一提,這年頭的巴黎城其實不大,而法軍數量又多,因此法軍的佈防其實並不是說直接龜縮在城內,而是圍繞著城池進行的。

防禦體系的主體並不是城池本身,而是圍繞著城市的一系列外圍防禦堡壘,炮臺等工事。

至於八萬兵力都龜縮在小小的城池內……楚軍表示這種目標更好打,直接覆蓋炮擊整個城市就行了,甚至都不用進城。

如何在楚軍猛烈炮擊中保衛小面積的古代城市,實際在楚國統一戰爭時期裡,明軍就已經給出解決方案了:在城市外圍修建大量的防禦節點,並聯系起來,同時挖掘大量壕溝,構築防榴炮工事;儘量把防禦縱深延伸出去,要不然躲在城內遲早都是被活生生炸死的命。

畢竟這年頭的城市……嗯,除了楚國自身以外,各種土著國家的城市規模其實都很小的,幾萬人的城市就已經大城市了。

很多中小城市其實還是傳統古代的那種堡壘城市,就是有著城牆保護的那種,這種城區面積普遍都很小,楚軍一個炮灰覆蓋下去,能從城東打到城西……

而且城區內的建築對士兵也起不到什麼太大的保護作用。

這年頭各土著國家的城市大部分都是木頭建築,只有少量石頭建築,都是一些教堂、行政建築,而民間建築其實都是木質建築,對抗炮火的能力幾乎為零。

這一點在歐洲地區尤其明顯……相反在西亞,北非一帶地區,他們的土著城市石頭建築比較多……主要是那片地方缺乏木材,所以建築只能用石頭。

但是歐洲又不缺乏木材!

所以在近代以前的歐洲城市,其實和東亞古代城市差不多,都是以木頭建築為主。

歐洲城市一直到近代工業革命以後,生產力大幅度提升,並且出現了水泥之後,各種石頭,混凝土建築才大量出現,如此在二戰期間才能夠在歐洲戰場上看見大規模的城市巷戰。

而在古代,根本沒有巷戰這麼個說法……進攻方放一把火過去就把城市給全燒了,用不著打巷戰!

只是歐洲那邊儲存下來的古代石頭建築,尤其是教堂,城堡之類的比較多,就給後世部分人一個錯覺,歐洲人自古以來都是石頭建築多,實際上不是這樣……你沒看見歐洲人的古代木製建築,那是因為這些木製建築都沒能儲存下來……

在十七世紀的當代法國也不例外,巴黎城裡的諸多建築裡,除了極少數宗教,行政建築是石頭的外,其他的大量普通建築其實都是木頭建築,面對楚國人的猛烈炮擊幾乎沒有什麼抵抗能力。

類似的情況也存在其他絕大部分土著城市,比如不久前楚軍攻克的勒阿弗爾,這個港口城市在楚軍炮擊之後,燒了足足三天的大火……為啥能燒三天,就是因為木頭建築多啊!

這是材料供應以及生產力的問題,和建築風格,審美之類的沒啥關係。

你說古代乃至近代華夏木頭建築多,但是你再看近代後的華夏城市,清一色的鋼筋水泥叢林……隨便來一個那都是巷戰的天然戰場。

嗯,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其他現代國家的城市……

而面對楚軍的猛烈炮擊裡,儘管楚軍前期的炮擊並沒有針對城區裡的普通建築……畢竟彈藥也挺貴的,打擊軍事目標還不夠用呢,不會隨便浪費在一些沒啥危害的普通建築上。

但是楚軍炮兵也不都是炮術精良,火炮的精度也不是都能控制的非常準,所以打擊一些城區軍事目標的時候,不可避免會有炮彈打偏然後擊中諸多的普通建築。

這些木頭建築沒啥抵抗炮擊的能力不說,而且還很容易起火……

於是乎,等第二天炮擊巴黎的時候,巴黎城區好多地方都燃起了熊熊大火……

持續的炮擊,慘重的死傷,燃起的大火,這些都不斷的壓迫著法國人的神經。

而最讓他們感到噁心的是,直到如今,楚國人的步兵依舊沒有發起進攻,基本都待在大幾百米甚至上千米之外,連人影都見不著……

這一場所謂的巴黎戰役開始到現在,法國人從頭到尾都是單方面承受炮擊。

這種光捱打不能還手的場景,法國人自然無法接受。

所以第二天傍晚的時候法國人發起了反擊,他們派出了騎兵試圖快速襲擊楚軍前線的炮兵陣地。

這意味著,已經持續兩天的巴黎站意思,雙方計程車兵終於是要近距離接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