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距離,不用幾天楚軍就能夠殺過來。

而且楚軍攻打巴黎的話,比當初從加的斯出發攻打西班牙馬德里還要更簡單……因為巴黎有著一條河流向西一路注入英吉利海峽,這就是塞納河!

勒阿弗爾就是塞納河的入海口……這就是大楚帝國歐洲遠征軍為什麼選擇在這裡登陸的原因。

因為考慮到後勤運輸問題,楚軍在海外行動的時候,一向來都喜歡沿著河流進行活動作戰。

這一次進軍巴黎也不例外,既然有著一條河流可以直接抵達巴黎,而且這條塞納河還水量充沛,同時因為落差不大水流又非常平緩,非常適合航行。

這是一條天然適合充當遠征軍後勤線路的河流。

為此,遠征軍出發之前就帶上了一批吃水比較淺的船隻用於塞納河上的作戰以及運輸。

為此,他們還徵用了不少西班牙以及葡萄牙的船隻。

當然更主要的還是遠征軍之前帶過來的一匹小噸位的內河炮艇以及內河拖船,這些內河炮艇或拖船都不大,大的也不過幾十噸,小的甚至只有幾噸重。

這些海外使用的小噸位內河炮艦或拖船一般都是國內造好之後,再拆裝船運到海外殖民地就地組裝……在大型吊裝裝置的協助下,運輸也不難。

這一次歐洲遠征艦隊征戰歐洲,就帶了一批這些內河炮艇以及拖船,主要用於支援地面作戰以及保護河運補給線。

大楚帝國的戰艦種類是比較多的,除了傳統意義上的遠洋船隻,比如戰列艦,巡洋艦,護衛艦這三大艦種外……其中隨著時代的發展,最小的護衛艦如今噸位都已經達到一千多噸了,而且吃水深,船體比較修長,屬於典型的遠洋戰艦已經不適合近海,內河作戰了。

還有用於近海,大江河流作戰的近海戰列艦、近海巡邏艦。

其中的近海戰列艦是近衛軍艦隊以及海軍第二艦隊專屬,屬於非常特殊的內部對抗使用的艦種,主要用於長江下游,噸位也是幾千噸的那種,在海外擴張裡沒啥實際意義,因為根本不可能把他們派到海外去。

而近海巡邏艦,這玩意主要用於近海巡邏,噸位普遍在數百噸到千餘噸之間,主要負責海岸線巡邏,因為吃水一般比較淺,所以也可以用於大江河流的巡邏以及作戰……但本質上這玩意還是屬於海船…這玩意是屬於典型的高幹舷船隻,吃水淺只是因為噸位小。

然後就是內河,湖泊專用的內河炮艦、炮艇,雖然有炮艦炮艇之分,但實際上只是噸位的差別,楚軍內部一般把百噸以下的稱之為炮艇,百噸以上的稱之為炮艦,其中大噸位的炮艦其實也可以在近海執行作戰任務。

裡頭的大噸位炮艦和近海巡邏艦,看似噸位都是幾百噸,作戰區域也都是橫跨近海和深水江河,看似有重疊,但實際上不是一回事。

因為巡邏艦更注重適航性,長時間的海上巡邏,武器以及防護相對差一些,並且是典型的高幹舷海船。

但是大噸位炮艦則是專注於內河作戰以及提供火力,畢竟其設計思路就是為了地面作戰部隊提供火力支援,所以普遍配屬重火力,同時吃水更淺一些,並採用低幹舷,屬於頭重腳輕的產物。

這一次歐洲遠征艦隊出征法國,帶的內河戰艦裡並沒有大噸位的淺水炮艦,主要是大噸位淺水炮艦也沒辦法拆裝後裝船運輸,只能依靠自身動力一路沿著海岸線航行過來,需要的時間太慢,帝國海軍擬定調派到歐洲地區的六艘大噸位淺水炮艦,現在還在非洲東海岸線上慢吞吞爬著呢。

他們帶來法國的內河戰艦,主要是百噸以下,可以直接拆裝運輸的小噸位炮艇。

其中主力乃是五艘標準排水量五十噸的二十七型炮艇,又稱之為二七炮艇,這個級別名字沒啥特殊的,就是大楚帝國海軍裡的第二十七款內河炮艦。

大楚帝國從統一戰爭開始,因為長江的存在就高度重視內河作戰,統一戰爭結束之後又因為西伯利亞戰爭,需要在西伯利亞里的諸多河流網路了保持內河炮艦,再到後來擴張到南洋,印度,美洲等地區後,對內河戰艦的需求很大。

因此大楚帝國對內河戰艦的研發以及生產,從來都沒有停止過,累計服役了幾十款大噸位炮艦以及小噸位炮艇呢。

二七炮艇,就是海軍最近幾年新服役的一款新型炮艇,標準排水量五十噸,標準的低幹舷設計,吃水非常淺,可以廣泛的進入眾多河流內執行作戰任務……別說大江大河了,哪怕是但凡有個兩米深的河道,它都能通暢無阻……

因為這玩意的吃水只有一點四米……說兩米水深通航那都是保守穩妥的說法,實際上輕載情況下,一米出頭水深的小河一樣敢跑進去。

50噸級的內河炮艇,是大楚帝國海軍以及陸軍廣泛使用,尤其是陸軍方面廣泛使用的內河炮艇,廣泛活躍在全球各地的河流湖泊裡頭。

二七炮艇採用純蒸汽機動力,航速雖然只有區區八節但是在內河航行也不需要多快,而搭載的火力卻是非常兇猛,配屬了前後各一,一共兩門三十五毫米單管後裝線膛速射艦炮,縱橫海外各地內河幾乎無敵手!

這一次歐洲遠征軍來法國,就帶來了五艘這種個頭不大,實際火力很兇猛的小傢伙!

這五艘二七炮艇外,還有三艘二九炮艇,這玩意是更大一些,八十噸級的內河炮艇,也是專門為了海外地區而研發的內河炮艇,配屬一門五十五毫米單管艦炮和兩門三十五毫米艦炮,火力超級兇猛!

而登陸後的楚軍,就是在這八艘內河炮艇的掩護和支援下,一路沿著塞納河朝著巴黎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