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四章 不能賺錢的朝報發行公司(第2/3頁)
章節報錯
而教育、科舉、朝報這三個司的職權匯總起來,大體上就可以統稱為‘教化’,這就是大楚帝國裡禮教部相對於傳統王朝裡禮部的最大區別。
傳統禮部,某種程度上來說務虛比較多,所以傳統意義上是屬於清貴職務……而清貴的另外一面,也就意味著平日沒啥事……沒啥實權。
但是大楚帝國的禮教部不一樣,這個機構在大楚帝國裡是屬於第一梯隊的權重機構,並且隨著帝國持續的對外擴張,其教化職權也在不斷地深化。
因為大楚帝國裡的教化政策,可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的所謂宣傳,而是有實際舉動的……具體可以參考當年攻佔高麗半島後,禮教部為了讓當地迅速歸化,派駐了多個工作組,在當地駐軍、巡警的配合下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化政策。
具體過程就不說了,反正是當地有無數人在這一場‘教化’中化為歷史的塵埃。
而成果是在當地建立起來了完善的官話教育,幾乎收繳並焚燬了所有能夠蒐集到的當地的書籍,徹底改變了當地人的服飾以及髮型習慣。
同時還進行了高強度的強制性遷移、通婚。
等到承順三十七年後的今天,在大楚帝國裡,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沒有任何一個純粹的所謂高麗人。
半島上的高麗人,作為一個民族已經被徹底的消失在歷史長河裡了。
甚至他們的文化連片言隻語都沒有留下……因為大楚帝國把所有能夠蒐集到的書籍資料全部一把火給燒了,連備份儲存都沒有留下。
今天的高麗半島,早已經成為了切切實實的大楚帝國的領土,上面生活的人們都是楚國人,哪怕是一些通婚混血的後代,你要說他們是高麗人,而不是楚國人,他們得跟你翻臉……
說誰是蠻夷土著呢?找打是吧!
後世諸多現代國家搞的什麼文化入侵之類的,在大楚帝國的教化政策面前都上不了檯面……禮教部的官員們如果看到後世的那些大國的宣傳的手段,定然是極度鄙視的:效率太低,成效太小,沒啥子卵用……
教化這玩意吧,得這麼玩!
來,我教你,聽我口令:裝填,瞄準,開火……
簡單而直接,哪來這麼多彎彎繞繞的。
禮教部的教化工作,尤其是在新擴張地區,海外地區的教化工作一向來都是非常高效而成效巨大的。
當然了這麼一套簡單粗暴的東西只適用於針對海外,而在本土地區,面向楚國人自身的時候自然不能這麼搞。
畢竟民如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對自家人自然不能亂搞……一個稅務部就已經夠惹人討厭的了,再來說採取強硬手段的禮教部,這帝國分分鐘得玩崩。
因此在大楚帝國內部裡的教化工作,還是以比較溫和的教育和宣傳為主。
這也是大楚帝國當年設立朝報司,同時又對報紙保持著警惕態度,辦個地方時效性報紙都瞻前顧後,還特地從京畿派人到地方親自督辦的緣故。
松江商報,就是在這麼個時代大背景下設立的。
這個松江商報,一方面是為了解決民眾對商業資訊,對新鮮事物的獵奇心理的需求,透過主動提供這些資訊,避免壓制的太狠了,民間有不法分子看見其中的市場需求以及利潤,鋌而走險私下辦報,造成極其惡劣的負面效果。
所以帝國高層更加傾向於主動提供渠道進行疏導,而不是一味的壓制,畢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都多少年的老話了,帝國裡的一大票大臣們都是飽讀詩書之輩,自然不可能不知道其中道理。
另外一方面嘛,商報這玩意對地上的工商業經濟執行發展,的確是一定的幫助的。
及時通暢的商業資訊,能夠各企業能夠根據市場調整自己的運營策略……比如某一種商品,在外地已經賣不出去,供大於求了,當時當地的商家卻是因為資訊不通暢,資訊來源有限導致得知的時間比較晚,這期間裡繼續大力生產,最終導致更大規模的供大於求,造成企業的損失,同時企業一旦破產還會導致失業產生。
同時諸多商家,對產品的宣傳也有著非常龐大的需求,而在報紙上進行宣傳這是早已經得到證明的事實。
但是大楚帝國裡的報紙之前就只有一個孤零零的大楚朝報,哪怕是把各省省辦的朝報也算上,但是具體到一個地方里,其實也就只能看到一個全國版以及省版的朝報,並且這兩者還是同時印刷發行的……發行間隔也比較大,目前是五天一期。
大楚朝報受限於資訊通訊落後,又要報紙資訊保安,這能夠做到週報的模式u已經非常不容易的。
同時大楚朝報裡不管是全國版還是省版,都是屬於非常嚴肅的官方報紙……上面刊登的訊息絕大部分都是官方想要釋出出去讓民眾得知的訊息,大多都是一些政策類訊息。
其次則是一些科普內容以及文學內容。
而商業廣告則是非常少,畢竟朝報的發行是屬於行政行為,每年都有足額的經費的,同時朝報收費雖然便宜,但是訂購量足夠大啊……光是官方機構的訂購,以及官員們的自行訂購,以及士紳商人群體的訂購,這些固定訂購量就非常龐大了……同時中上層人士普遍也會訂購朝報。
怎麼說呢,對於這些群體而言,你可以對上面的諸多內容沒啥興趣,甚至覺得看這玩意就是侮辱自己的智商……但是你卻是必須透過這個渠道知曉大楚帝國上到參務院,京畿各部,再到各省甚至府的各種政策裡資訊,職務變動等資訊。
這些資訊有時候可是關乎身家性命的!
因為訂購量龐大,所以朝報的採編和發行雖然成本很高昂,但是多少能夠透過發行收費收回來一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