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其實有一段時間裡羅志學也不知道該追求什麼了,因此有幾年時間裡羅志學都是很懶的,天天待在後宮裡和一群嬪妃們吃喝玩樂,間隔幾天才去外朝見一見那些參務大臣們……還別說,羅志學設計的這一套政治構架,在沒有羅志學這個皇帝親自掌控的情況下,只要沒遇上什麼大事,其實有羅志學或沒有羅志學區別都不大。

尤其是處理一些日常事務的時候,根本不需要皇帝參與,下頭的大臣們自己就能解決了。

所以大概承順二十五年到承順三十年這幾年裡,羅志學偷懶比較少處理政務,大楚帝國依舊保持著穩健的發展步驟……當然有得有失,這幾年裡因為羅志學偷懶,進而大幅度放權後,也就導致形成了一些對皇權而言不太好的所謂慣例……以往需要皇帝親自決策的事務,現在參務大臣們自己開個小會,商討一些就能投票做出決定了。

羅志學對此很清楚,只是不太在乎而已。

一直等到承順三十年後,羅志學覺得天天這麼吃喝玩樂也沒啥意思……有種混吃等死的感覺。

再加上大楚帝國國力持續上漲,也是讓羅志學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最後心中也生出了新的野望。

這輩子,活著的時候能擁有的東西他基本都有了……所以就開始變得追求所謂的身後名。

想要成為華夏數千年曆史來最偉大的皇帝……而且這個最偉大,還不是自己吹噓或者臣子們吹捧的,甚至都不是當代人的評價。

羅志學希望自己死了之後,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人們依舊認為他是華夏數千年來最偉大的皇帝。

人嘛,總得有點追求不是。

當羅志學有了心態的變化後,大楚帝國的高層戰略也就隨之出現了轉變……也是這個時期開始,大楚帝國並沒有和以往一樣單純的追求開疆擴土,片面的追求更大的國土,更多的工廠這些東西。

而是開始更加註重民生!

等到了這兩年,帝國高層裡在羅志學的影響下,已經形成了一種新的擴張思潮,那就是與其把土著都滅掉,把土地都搶過來……不如讓土著們繼續活著種田挖礦,進而產生剩餘價值,他們楚國人只需要生產些許的工業產品,用這些工業產品把土著的剩餘價值拿過來就行了。

如此能夠大幅度的提升國民的生活水平。

而帝國高層的這種轉變,除了國內的一系列原因外,也和羅志學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有關係。

因為羅志學想要當一個哪怕是數百年後,普通民眾都交口稱讚的好皇帝!

而對於絕大部分普通民眾而言,什麼樣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帶領國家走向強大,吊打各國,開疆擴土的皇帝,讓帝國變成日不落帝國的皇帝?

那麼十九世紀中後期的倫敦城裡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幾歲,平均壽命比清王朝的佃戶還慘的工人們,肯定是要罵孃的……明治維新乃至到二戰前日本那些眼睜睜看著青梅竹馬出國下海為國家賺取外匯的日本人也是要罵孃的。

國家強大……並不意味著民眾會認為你是個好的統治者。

對於絕大部分普通人,尤其是底層的民眾而言,他們不管,也不懂這些國際爭霸……他們只關心一日三餐!

用最簡單,最樸素的話來說就是:讓民眾過上好日子的皇帝,才是一個好皇帝!

如果能夠讓民眾過上生活富裕,順帶在國際上也能吊打他國,讓民眾在聊天的時候也能自嗨一下,那麼就是好上加好。

國強且民富……不,順序得換一下,民富且國強,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也開始讓羅志學考慮更多的東西,比如帝國在海外的一系列擴張,一系列戰爭的目的是什麼?

爭奪領土?開拓生存空間?掠奪資源?

當然是……

但是問題來,為什麼要這麼做?

以前羅志學只是覺得海外有些地方很不錯,必須拿下來,什麼馬六甲的,南非的金礦啊,北美洲啊……羅志學只是覺得這些地方好,然後就派兵去拿下來了!

但是出發點,並不是說為了改善國民的生活,更多的其實是一種類似玩戰略遊戲的心態,好地方總想著搶下來……

很多後世的一些戰略遊戲玩家,為了搶地盤佔格子,為此不惜拉高稅收,降低民眾生活水平,引起國內暴亂也要強行提升軍備吞併周邊國家……就為了搞出來一個所謂的大國!

羅志學之前的行為,多少也和這些有些類似,儘管大楚帝國進行海外擴張的過程裡緩解了國內人多地少的矛盾,為國內企業帶來的了更多的資源以及市場。

但必須說的是,這些結果並不是羅志學一開始就追求的結果。

羅志學當年所追求的,還是為了建立一個橫跨全球各大洲的日不落帝國。

兩者看似結果也差不多,但那是建立在大楚帝國本身足夠強悍的前提下,萬一帝國實力稍微差一些,那麼如此強勢且大規模的海外擴張,就會引起諸多內部問題,甚至叛亂……而按照當年羅志學的心態,那麼是國內發生叛亂了,也會強壓著繼續擴張的!

建立一個強大的日不落帝國!

這是他早些年,尤其是在承順三十年之前的一些目標,以及制定諸多戰略政策的出發點。

但是承順三十年後,羅志學的出發點就有些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