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帝國金陵城的先農壇位於南郊,這地方原先就是明王朝時期的先農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這裡修建了先農壇,並在這裡進行親耕儀式。

後續朱允炆以及朱棣都曾經在這座先農壇裡進行過天子親耕儀式,一直到朱棣正式遷都到幽州城後為止。

不過後來這地方經過了一百多年的荒廢后早已經不復往日。

大楚帝國定都金陵城後,第一年因為時間緊迫只是對之前的破舊建築物等進行修繕,等到第二年的時候直接全面推倒重來,設計並建造了全新的先農壇。

建築結構由土木結構變成了磚瓦結構,同時修建了不少的附屬建築,比如讓天子更換衣服,休息的大殿,還有讓一票大臣們更換衣服休息的大殿,專門存放親耕儀式各種農具的大殿等等。

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建築,而且用途上不僅僅是為了天子服務,還會為大臣們服務,這是因為天子親耕儀式並不僅僅是天子自己種田……實際上是天子帶著一票大臣們一起種田。

參與人數達到數十人之多……這不到一定級別,連靠前的資格都沒有,更別說和天子一起種田了。

天子親耕儀式,從以往的諸多封建王朝時期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已經演變為一種非常重要的政治儀式。

目前大楚帝國裡的天子親耕儀式,其重要場合和一年度裡的中秋大朝會,春節國宴相當,都是非常難得,彙集百官所舉行的重要儀式,不僅僅有種田,還包括一系列的祭祀活動。

整體場面非常嚴肅,而且象徵意義重大。

天子親耕,體現的是大楚帝國對農桑,對民生的重視……因為其他的都可以沒有,但是人不能不吃飯,由此可知農桑事務的重要性。

而在大楚帝國裡,看似搞了一大堆的工商業,但實際上大楚帝國對農業以及畜牧們業,漁業等一系列的第一產業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傳統的封建王朝!

甚至你都可以簡單幹脆的認為,大楚帝國的一系列對外擴張行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得土地,進而獲得更多的食物。

這也是大楚帝國在對外擴張中,一系列的行為和歐洲各國殖民者截然不同的緣故。

歐洲各國殖民者,他們的殖民活動是為了獲得經濟上的利益……但是大楚帝國的海外擴張,沒那麼多虛頭巴腦的東西,純粹就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以及經濟農作物,而經濟農作物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是糧食,因為大量進口經濟農作物,就能夠讓國內本土的土地不用種植經濟農作物,而是種植糧食,進而保障國內本土的糧食安全。

然後還有建國三十多年裡,從來鬆懈過,一年又一年,每一年都投入龐大的資金修建的各種水利防洪灌溉措施,其最終目的同樣是為了獲得更多的糧食……其中就包括了超級大工程黃河人工改道。

所以,別看大楚帝國玩著各種什麼工商業,但實際上骨子裡最重視的還是農業,畜牧業這些第一產業。

畢竟黃金白銀這東西,它也不填飽肚子啊!

能夠填飽肚子的只有糧食啊!

所以在海外貿易裡,哪怕最後賺錢了,但是相當多一部分資金也是用來進口糧食以及各種經濟農作物的。

糧食以及經濟農作物,但是目前大楚帝國本土從海外輸入的第一大宗貨物,並且佔比非常高。

如此重視糧食安全的大楚帝國,自然也高度重視天子親耕這個政治場合。

一大早,羅志學就帶著太子以及數十名帝國重臣,還有百餘名有資格出列的高階貴族從皇宮浩浩湯湯的出發。

羅志學乘坐御用黃金馬車,兩側是數十名騎著金陵馬這種高頭大馬的宮內廳所屬的御前侍衛。

這些御前侍衛都穿著閃亮的胸甲……佩戴馬刀,看上去全副武裝的模樣……當然了,他們穿戴的胸甲只是個樣子貨……看起來閃閃發亮,但實際上非常輕薄。

不僅僅他們,還有外圍充當護衛,同時也算是充當天子儀仗隊的近衛軍第一騎兵團,他們穿戴的半身板甲,同樣也只是個樣子貨……薄得很!

板甲這玩意,都已經逐漸退出楚軍正規軍的裝備序列裡了,尤其是單發後裝步槍以及後裝火炮開始批次裝備後,裝備了新式後裝槍炮的楚軍,現在連佇列都不玩,開始玩散兵了……誰還會穿著沉重無比的盔甲上戰場啊。

但是禮儀性的場合裡,盔甲依舊還存在,只不過為了讓將士們穿著方便……畢竟士兵們需要穿戴著禮儀性的盔甲長時間站崗,所以乾脆就打造了這種禮儀性的盔甲……說是盔甲,更不說是裝飾品。

御用馬車前後,是一百多名帝國重臣以及高階貴族,他們也各自坐著四輪馬車前行。

而更外圍,則是步行的一批中級官員以及貴族。

然後還有一大批充當護衛,同時也充當儀仗隊的近衛軍士兵,包括第一騎兵團以及一個步兵團。

浩浩蕩蕩的隊伍從皇宮出發,然後一路前往南郊先農壇。

等到了先農壇後,羅志學前往其中一座大殿稍微休息,同時換上禮服龍袍,和就是皇帝在祭祀等重大場合裡才穿的冕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