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作戰也不是沒有暴露出來缺點,相反,缺點還不少。

比如採用新式後裝武器後,彈藥的消耗量大幅度增加,如步槍彈的消耗很驚人!

十八型步槍的射速很快,並且士兵們都是在兩三百米左右的距離上開火,這個距離完全在那些土著的火力打擊範圍之外,因此士兵們可以獲得非常安全的射擊環境。

這也就導致了士兵們可以很穩定的進行射擊,這大幅度提升了射速。

此外,兩三百米的距離裡進行射擊,子彈的殺傷效率並不算高,雖然說十八型步槍的最大有效射程,理論上可以達到一千五百米……但前提是你能瞄準,而受限於人體肉眼的視力,再加上射擊動作所形成抖動等因素,別說一千五百米了,就算是在三四百米的距離上,射擊精度依舊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實戰中,哪怕是三百米左右的距離,其實依舊很難準確的擊中敵人。

這不得不說是非常尷尬的事實,在這個距離上,十八型步槍的效能完全沒有問題,線膛步槍所帶的高精度,讓子彈散佈在這個距離上足以控制在非常小的範圍內。

但是武器精度足夠了,不代表士兵能夠把這個精度發揮出來。

這個問題之前在南洋半島的戰鬥力也出現過,如今再一次出現也很正常。

至於解決辦法?沒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加大射擊訓練,培養士兵們的射擊技術。

至於瞄準鏡之類的就別想了,瞄準鏡大規模裝備普通步兵,那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的事情了。

嗯,這個大規模裝備,也只是特指美軍,不包括其他國家的軍隊!

瞄準鏡這玩意看似簡單,實際上技術含量非常高,屬於頂級光學裝置,而光學裝置都有個通病:貴!

並不是所有國家的軍隊都和美軍這麼有錢,並且士兵的撫卹成本高昂,不得不採用各種辦法來增加士兵在戰場上的生存率,藉此降低撫卹成本的。

大部分國家,比如非洲西亞等地區計程車兵們量大便宜,給把AK47就湊合著用了,什麼,你說配發瞄準鏡,那玩意比步兵本身還貴……

在如今的大楚帝國裡,光學儀器更貴,不可能給普通士兵們配發倍鏡的,頂多依舊光學儀器技術進步了,能夠大批次廉價的製造三四倍的倍鏡,然後培養一些狙擊手罷了。

估計普通士兵,羅志學這輩子都不可能給他們配上瞄準鏡。

因此採用線膛步槍的普通步兵,在三百米外的距離下命中率不咋地的情況,暫時無法解決。

當然,這說的是單發精確命中,實際上和滑膛槍一樣,步兵們是可以透過採用密集火力,以面殺傷的方式遠距離殺傷敵人。

集體射擊的時候,使用十八型步槍的步兵們,完全可以有效殺傷數百米甚至千米外的集團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士兵們很難使用十八型步槍精確射擊三百米外的目標,然而十八型步槍的標尺,依舊做到了一千四百米……

這個標尺的距離,就不是讓你用來精確射擊的,而是讓你進行對集團目標進行集體射擊用的。

具體使用場景為:敵人在一千米外發起集團衝鋒的時候,大量步槍手在軍官的命令下調整標尺,在一千標尺距離對準敵人集團目標進行集體射擊……這麼多子彈打出去,子彈散佈又足夠小,敵人數量又多,總能有子彈擊中敵人的。

只不過這樣子彈消耗很大就是了。

楚軍新式混成營在北美作戰的時候,士兵們的子彈消耗量非常大,人均打出去幾乎上百發子彈……這遠超了前裝火槍時代的十幾發。

子彈消耗量大,意味著後勤供應更麻煩,這對大楚帝國陸軍的後勤體系是一大嚴峻的考驗,同時對大楚帝國的國力也是一大考驗!

畢竟子彈也是要錢的,也是需要消耗生產力的。

這沒強大的國力支撐,你都用不起射速這麼快的步槍。

除了子彈消耗量大外,這一次作戰還暴露出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準確的說是散兵編制隊形的一個問題。

那就是楚軍發現,採用散兵隊形後,士兵們的作戰積極性,或者說勇氣對比線列時代要更低,也更加難以指揮。

在遠距離進行射擊的時候還要,士兵們因為安全得到保障,因此射擊的時候心態很穩,大多時候能夠穩定作戰,頂多就是偷懶,降低射速……畢竟十八型步槍雖然口徑縮小道十一毫米,但是後坐力依舊不小,這開槍多了士兵們的肩膀也會痠痛甚至受傷。

而散兵隊形下,射擊以自由射擊為主,這射速多少全開士兵們的自覺,很多士兵為了避免肩膀痠痛,而且敵人也不咋地的情況下,會故意或不自覺的降低射速!

這問題都還不大,關鍵是進攻的時候,當軍官們下令步兵推進的時候,因為散兵隊形的情況下,隊伍散的很開,軍官很難直接指揮或者說約束所有士兵。

這進攻的時候,一些士兵們往往就會故意,或者出於畏懼,保命的心態會拖延推進速度:讓隊友衝在前頭,自己則是在後頭慢吞吞的前進,稍有風險就趴下來躲避!

這種情況讓楚軍高層很不爽……尼瑪以前搞線列戰術的時候,基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都是緊密隊形,你但凡走慢一步就會讓自己顯得特別明顯,而且身後也有隊友,你落後一步,後頭的戰友就得直接撞你身上。

所以,線列時代裡,很少會有人出現故意落後的情況。

如果有,那麼就是督戰隊上場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