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民兵為了自保,也會經常性的對周邊的土著聚集地進行武力打擊。

持續的武裝清剿,驅逐以及移民,這兩步是同步進行的……

沒有相應的軍事手段進行保障,單純的移民那不是給當地土著送人頭嘛。

因此未來好幾年內,估計暹羅地區都會持續這種小戰不斷,大戰沒有的狀態,這也是大楚帝國在海外,剛設立直轄領地時的常態。

不經歷一番炮火和鮮血,怎麼可能有海外移民的幸福新生活?

你總不會真以為人家土著會興高采烈的鼓掌歡迎你楚國移民啊?

楚國移民來搶了土著的土地,焚燬了土著的房屋,把土著從祖輩生活的地方驅逐出去,人家土著跟你玩命很正常啊。

大楚帝國海外領地的一些移民定居點,尤其是臨近土著的新移民定居點,遭到土著襲擊是常態,偶爾也會有抵抗不力最終導致整個移民定居點被土著屠殺殆盡的情況。

這些都是常態,大楚帝國高層對此甚至都不會感到生氣,頂多增兵派人打回去就是了。

畢竟你能殺土著,還不許人家土著反殺你?沒道理嘛!

大楚帝國在海外的移民行動,一向來都是信奉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移民過程裡死在土著手裡那就是命,怪不得別人!

反過來,你土著死在我手裡,你也別叫嚷……

之前帝國在美洲和西班牙人幹架,就是這麼做的,美洲當地的楚國官員甚至都無法理解那些西班牙人為什麼要抗議?

美洲本無主,有德者居之!

我比你仁德,所以就佔了這地,而你抗議個毛線……你不爽就打過來啊,又不是不准你們打過來。

生存空間的競爭,一向來都是極其殘酷且赤裸裸的!

歐洲人的殖民如此,楚國人的移民同樣如此,這不是好不好的問題,而是生存的問題。

而就當楚國在暹羅地區開始進行後續的移民開發時,楚國也在同步進行對緬甸王國的軍事行動。

不得不說,緬甸王國的高層就比較有骨氣了,他們拒絕了楚國提出來的一系列滅國條件,只願意接受部分條件。

他們願意割讓一部分土地給大楚帝國,甚至把達貢周邊的土地都可以割讓,但是他們還是希望繼續保留大半土地,保留國體。

而這顯然和大楚帝國的南洋半島戰略不符合。

大楚帝國想要的是完全屬於自己的南洋半島……人家鐵路總公司,都琢磨著把西南鐵路繼續往西南方向修,一路從昆明修到緬甸達貢港去,讓達貢港成為大楚帝國西南地區的出海口呢。

哪裡能容忍一個緬甸王國的繼續存在啊!

所以戰爭就無法避免了!

只是打起來後,楚國人發現還是有些低估這些緬甸人……這打起來竟然沒有想象中的一帆風順,敵人也沒有望風而逃,他們也不和你打大規模野戰,而是充分利用了地形和楚軍進行中小規模的糾纏戰鬥。

三天兩頭就利用熟悉地形對楚軍第八師的小規模部隊,後勤部隊進行伏擊……雖然也不可能給楚軍造成什麼大規模的傷亡,但是這種伏擊很搞人心態。

而楚軍裡裝備的前裝擊發滑膛槍,在正規的面對面作戰自然是很牛逼的,但是面對一些零散的小規模戰鬥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射速太慢,而且火力不夠密集,在零散戰鬥的時候難以發揮出裝備優勢,甚至有時候在複雜地形裡,還不如人家土著的弓箭好用!

至於楚軍大量裝備的前裝滑膛火炮,在這種小規模戰鬥力也沒啥卵子用!

但是相對應的,第八師裡僅有的一個裝備十八型後裝步槍的步兵營以及搭配的一個七十五毫米後裝線膛野戰炮哨,卻是在這場戰爭裡表現的極為出彩。

後裝線膛槍炮,第一次上戰場就表現出來了極為驚人的實力,直接震動了陸軍高層。

後裝線膛步槍的超遠精準射程,方便的裝填,可以讓楚軍士兵散開隊形,形成散兵線的楚軍士兵還可以在各種掩體後方進行射擊,對敵人進行各種遠距離精準打擊。

而七十五毫米的後裝線膛野戰炮就更不用說了,精度高,射程遠,而且爆炸威力極大。

發現敵人躲藏的樹林或山頭了,直接一陣炮火過去就能夠大量的消滅敵人。

進入了後裝線膛火炮時代後,火炮更是進一步體現了其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不過這種三十二年式75毫米野戰炮也有著舉行,那就是重量還是有些重,二十四倍口徑身管的該炮,放列重量達到了七百五十公斤,附帶前導車和彈藥車的話,則是達到了一點六噸。